……历史的长河,生命的长河,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歌。
湖中的运河,北起济宁,一头扎进微山湖中,潜游到韩庄镇,才又露出面孔。在这里,河就是湖,湖就是河,烟波浩渺,浑然一体,只有被人称为“水上列车”的拖船队,才能告诉你运河的行踪。湖中运河,自北向南,140余公里,占运河总长的1/25。它是京杭运河的一部分,也是“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歌”。
运河,因它在历史上以运粮为主,故俗称运粮河。微山县境内原是被称为大泽、沛泽的低洼沼泽地,泗水纵贯其中。唐武德七年(公元624年),任徐州经略使的尉迟敬德,为运输粮饷,曾开挖过运河,将汶、泗二河之水引到济宁,然后南北分流,北顺济水故道北去,南顺天然泗水下流,经微山境内,南达徐淮。元朝定都北京,每年所需江淮一带粮米100万担,海运损失严重,陆运耗资过繁,因此,急需开辟一条沟通南北的内陆漕运航道,运河也就应运而生了。从此,运河不断开挖、迁徙、荒废,历经明清,至今已有700多年的历史。
元代至元二十年(公元1283年),由兵部尚书李奥鲁赤主持兴工开河,首先疏导了济宁以南的泗水航道,重点开凿了从济宁至东平的济州运河。至元二十六年(公元1289年)开挖会通河,从东平北至临清。济宁以南至徐州,夺泗水为运河,经石佛、仲浅、鲁桥、枣林、南阳、谷亭、湖陵、沛县城东,过飞云桥(今沛县城东南,桥原架泡水上),出茶城,直通大浮桥(今徐州市北镇口附近)。并相继于延、大德年间建成了辛店闸、师庄闸、枣林闸、孟阳泊闸、金钩闸、沽头闸。《元史·河渠志》载:“江南行省起运诸物,皆由会通河以达于都。”“闸漕者即会通河,北至临清与卫河会,南出茶城与黄河会。”可见,这时南至徐州,北至临清,统称为会通河。这是微山最早的运河。
嘉靖六年(公元1527年)黄河于徐州、沛县等地决口。黄水冲入鸡鸣台(今昭阳湖北段湖中),越过运河,闯入昭阳湖,遂使运河庙道口一带淤塞了30余里。嘉靖四十四年(公元1565年),黄河又于肖县大决口,洪水再次闯入昭阳湖,使河道淤塞,严重地破坏了明朝京师的漕运。于是,嘉靖四十四年到隆庆元年间(公元1565~1567年),几经曲折,又开挖一条北起南阳,经建闸、夏镇,过西柳庄、马家桥,南至留城,全长141里的漕运新渠。将河道由湖西洼地,移往湖东高地,从而解决了河道淤塞的问题。大批货船进入新渠顺利北上,显示了很大的威力。不少荒凉的小村,变成了港口码头,热闹起来。面对“漕转万艘通职贡,润流百邑返耕桑”的景象,不少人作歌赋诗,颂扬治理运河的功绩。有诗赞道:“疏凿再经神禹手,平成鮂起野人讴。”连穆宗皇帝也高兴地“作志喜诗四首,以示诸臣。”并诏治河指挥朱衡进京,加封为太子太保。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