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建社会的官吏往往喜书匾联,张挂于官署内额枋楹柱,或标明官署名称,或概括治地地理位置,或描写山川名胜,或申明施政宗旨,或以官箴戒约自勉,或效法古人为官,或省视自身功过,内容丰富、写法各异。考察研讨官署匾联,可以窥视封建社会的吏治情况,了解各级官吏的思想道德,丰富封建社会衙门文化的研究内容。内乡县衙各主要建筑物门前都有一方匾额、一副楹联。如县衙大堂抱柱联:“欺人如欺天,毋自欺也;负民即负国,何忍负之。”充分强调百姓为天,欺压百姓就如同欺负上苍,如同做了伤天害理、败坏声名的蠢事;辜负了老百姓就是遗恨于民,也辜负了国家,怎么能忍心去做呢?此对联,把自己的行为与民、与国同系,反映其言行至高的思想境界,也是一条治国安邦的从政理念与法则。与二堂相对的屏门上方有一方横匾“天理、国法、人情”,颇能引起游客的注目,很多游客把这里视为摄影留念的贵地。这是章炳焘知任内乡时题写的匾额内容。所谓“天理”,即天然的道理,自然的法则,迷信者谓天能主持公道,违背了公道则天理不容。广义的“天理”也指人固有的良知。“国法”,即是后天人为的国家制定的法令制度、法纪。“人情”,即民意,唐以前称为民情,后避讳唐太宗李世民的名讳,改民情为人情,故人情也是人之常情。总起来说,“天理、国法、人情”,就是施政办案都要顺应天理,执行国法,合乎人情。在二堂前方,屏门上方设置悬挂这幅匾额,就是告诫为政者在办案时,必须守循这样的准则和“理念”。
封建社会新官上任,万民拭目:是贪是廉,是勤是懒,是愚是慧?官员没有发表施政报告、就职演说的习惯,也没有报刊发表理论文章的地方,因此从宋代起就开始在官署衙门撰写对联或匾额,以表明自己的思想、官风、政愿及理念和文才。因此,我们可以通过匾联内容来探索封建社会执政者积极的思想境界和为官的经验准则等。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