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制造业

美国制造业优势的日薄西山,是德国、日本、中国等国制造业的勃兴。如果把制造业视为一个链条,更像是德国占领高端,日本居中,中国垫后。在这三个国家中,德国制造业优势保持至今,特别是汽车及电气行业。直至今日,德国制造如同品质保证。对于日本,美国制造应该有刻骨铭心的感受。以汽车为例,本田、丰田等日系汽车在美国的发达壮大,既与产品品质不断提升相关,更因日系汽车在节能方面一直走在美系汽车前面。

在所有制造大国中,中国是无法回避的焦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历了从加工到制造、从沿海城市到内陆发展的华丽转身。今天的珠三角,大小工厂琳琅满目。制造业不仅有效解决了中国农村大量富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还为国家赚取了大量外汇,积攒了技术力量,华为、中兴等在国际行业内有一定知名度的企业正在涌现,而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再创造的高速铁路,更是成为中国制造的一大品牌……不过,尽管如此,中国制造依然没有摆脱整体水平初级和低端的尴尬,关于“8亿件衬衫才换回一架波音飞机”的沉重追问仍旧不时叩击着国人心灵。

就振兴美国制造业这一命题,斯米尔一方面强调其重要价值所在,但另一方面并未想象过同中国、印度这样的新兴制造业大国拼人工成本。显而易见,奥巴马政府虽然祭出减税举措,虽然中国人工成本近年急剧上涨,但仍旧无法同美国人工成本相提并论。在此情况下,斯米尔给出振兴制造业的新路径,那就是通过科技创新,保留优势制造业;通过调整政策,把一些制造业的高附加值环节留在美国本土。

回顾美国制造业史不难发现,美国制造首先是一部创新史,如汽车、飞机和计算机,从无到有,从有到强,美国何不走在世界前列?尽管有人工成本问题,正如斯米尔所言,人工成本并非完全不可克服,比如现在越来越多的汽车厂商借助机器人和自动化予以替代。也就是说,美国能否实现制造业的复兴,人工成本绝非决定因素,制造业也并非低人工成本国家的专利——德国便是表率。

没有人能断言美国制造一定会复兴,但一个将创新潜能全力应用于制造业的科技大国,其未来对中国这样的新兴制造业大国肯定不是一个好消息。摆在我们面前的,除了低人工成本一条道路外,理当应有其他举措,比如创新。——摘抄自虎嗅网

圣诞节RAN(2014-12-09)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