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城宣化15年来城市建设和发展的启示与思考

家乡区县: 张家口市宣化区

自1995年张家口对外开放以来,古城宣化借风就势,加大城市建设力度,用空间换时间,制定了“东拓西进”城市发展战略,整体推进“一轴三区”城市发展布局。在旧城区建设上,突出古城特色,提升文化内涵,推进古城保护,改造城市环境;在新城区建设上,突出经济建设,搞好项目承接,发展高新产业,建设工业园区。通过一系列重要举措,如今的宣化,雄伟壮观的清远楼、美丽的世纪广场音乐喷泉、开阔的中山广场绿地、人潮流动的商业步行街、古香古色的西城垣公园等,一幅幅城市景观,使古城宣化焕发出勃勃生机。2007年以来,连续三年跻身“全国最具投资潜力百强中小城市”,连续两年入选“全国最具区域带动力中小城市百强”,成为名副其实的“京西第一府”品牌。

变迁

15年前,到过宣化的人对这座城市的印象是“旧”、“破”、“乱”、“脏”。究其原因,其一,张家口市属经济欠发达地区,计划经济时的城市经营管理模式在这里留下了深深的痕迹,由于经济发展相对缓慢,造成基础设施建设落后,影响了城市形象和城市整体功能的发挥。其二,宣化是一个以冶金、造纸、化工、建材、制革等行业为主的老工业城市,一些厂矿设备陈旧、工艺落后,对环境污染较为严重。其三,由于宣化城池古老,旧城改造难度较大,道路狭窄、房屋破旧、设施落后等矛盾制约着宣化的发展,供水、燃气、排水等配套设施难以满足日益发展的城市建设的需要。特别是八十年代初期,宣化城区内只有百货大楼等为数不多的商业楼房,且多为二、三层:民用建筑多平房,甚至有为数不少的危房、棚户,建筑密度大,容积率及居住环境质量差。其四,宣化是一座城乡混居的城市,周边农民大量涌入城内从事各类经营活动,一些农民在马路随处摆摊设点,使整个城市成了大农贸市场,乱堆、乱建、乱摆、乱占现象如同顽症,使局部脏、乱、差的现象非常严重。张家口对外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几年来,在党中央各项政策的指导下,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宣化区委、区政府拓宽思路,转变政府职能,强化服务,实施“大城区”战略,把城市建设作为实施开放开发战略、实现区域经济增长的重要举措,集全区人民意愿,聚全社会力量多方筹措资金投入城市建设,先后完成了建设投资几百个亿,进行了全景式、大规模的城市建设改造,拉大了城市框架,扩大了城市规模,拓宽了道路,治理了环境,美化了市容,兴建了一大批现代化的城市设施和服务场所,使城市综合功能和投资环境在较短的时间内有了一个质的飞跃,从而形成了基础设施先行,旧城改造与新区开发并举,快速发展、综合配套的城市建设格局。

启示

古城宣化的快速发展,每个宣化人都有深切体会,且给我们以深刻的启示。

启示之一:1995年以来,宣化区委、区政府运用“以人为本,建设城市”的城建理念,投入资金逐年增加,先后进行了以路网建设、园林绿化、综合整治、旧城改造和住宅建设为重点的城市建设,使宣化城区旧貌换新颜。在这一过程中,历届宣化区委,区政府领导进行了广泛的调查研究,多次组织人员到外地参观学习,聘请建设部知名规划专家来宣化进行指导,几上几下,反复论证,慎重决定,确定了“适度超前规划城市,科学有序建设城市”的城建指导方针,并根据情况以及建设项目的轻重缓急分步进行,分年进行。建设部门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每年把全区意见大和急需要改造的基础设施项目逐个进行分析研究后,确定出下一年的城建重点工程。项目一经确定便狠抓落实,明确每个项目的责任部门、责任人,并制定和实施了奖惩政策,成立了旧城改造委员会及重点工程开发建设指挥部,加强对工程建设的统一组织领导,确保每项建设任务高标准、高质量、高效率如期完成。

启示之二:在城市建设中,资金是首要问题。近年来,宣化区每年都安排了较多的建设项目,而要完成这么多的工程,仅靠政府每年几百万有限的资金是远远不够的。为此,区委、区政府积极寻求多方筹措资金,多元化投资的城市建设新路子,积极探索“靠储备土地生财、靠灵活经营生资、靠敞开城门引资、靠诚信建设贷资、靠优惠政策聚资、靠拍卖无形资产筹资”的“六靠”多元化投资机制,有效缓解了资金不足,较好地加强了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启示之三:思路是基础,资金是保障,落实是根本。张家口对外改革开放以来,宣化区始终把项目作为扩总量、提质量、优结构的关键突破口,把项目建设尤其是引入重大的生产性项目作为全区经济工作的核心之举,一刻不敢放松,从上至下全力投入,取得了不俗业绩。据不完全统计,2003年至2009年,全区就实施重点项341项。其中,城市道路建设投资就达7个多亿;单项的宣赤路改造、万柳公园建设、污水处理厂建设、供水公司水厂等建设工程,也都是超过了亿元的项目。2009年,城市公用基础设施建设结合城镇面貌“三年大变样”活动,总投资约4亿多元重点实施了“五路、三桥、一广场、六游园、十一条小街背巷”,以及城市五网、公共交通设施、环卫设施、城市绿化、集中供热共计10个工程项目,进一步提高了城市品位。

思考

作为全国最具投资潜力和最具区域带动力的中小城市,作为拥有厚重文化传承的历史文化名城,作为连通主城区与其它县区的一个重要桥梁,多年来,宣化区在区域地位与城市品位上的自我升华,给我们带来了新的思考。2010年宣化区出手惊人,重点实施城建项目121项,总投资100亿元,全面构建城市总体规划格局,加快与市区融接步伐。

一是优化空间布局,打造 “一园三区”。规划占地8平方公里的北山工业园,与东部经济开发区、南部老工业区连片开发,打造一个总面积16平方公里的工业集聚区,形成北部机械装备制造,南部钢铁冶金的产业功能区。实施张宣公路两侧、洋河以北、柳川河以西、西外环以东23平方公里的生态宜居西新区建设;在古城及开发区以西的中部区域,实施恢复古城风貌,发展文化旅游的商贸居住中心区建设;在东部打造以商务、办公、居住为主的行政商务东新区。

二是拉开发展框架,构筑 “一环三桥”。计划投资14.8亿元,建成围绕宣化区完整的外环路,变途经城区的110国道为南外环路,舒缓城市交通压力,城区面积将由目前的38.6平方公里扩展到76平方公里,形成既有环状又有辐射的路网格局。

三是整合区域功能,提升 “一轴三带”。打造中轴线景观长廊,以迎宾大道东西向为轴,实施总长约6公里的西城前街至中山大街景观改造工程。牌楼东西街一带,建设商业金融、酒店餐饮、文化娱乐等功能于一体的现代化综合商务中心区域;钟鼓楼街一带,推进钟鼓楼仿古文化街改造项目,形成古今交辉的商业文化街区;中山大街一带,打造高品位的休闲娱乐和现代商务中心。

四是改善生态环境,治理 “一场三河”。投资1500万元建设年处理12万吨建筑垃圾的综合处理场。配合全市洋河流域综合开发整治项目,建设宣化区18公里洋河流域周边滨河景观;综合治理柳川河道2.5公里,升级改造万柳公园,打造绿水相依的生态涵养区;综合改造大泡沙河,治理河道及周边,建设生态公园,打造宣化东城“绿肺”。

五是保障城乡住房,落实 “一迁三改”。全年启动33万平方米,5000余套的回迁安置房建设工程。加快城中村改造、棚户区改建、旧小区改善工程。同时,稳步推进新民居建设、廉租房建设等工程。这些项目的实施,将给古城宣化的明天带来更加灿烂的辉煌。

那年花开(2014-05-01)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