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县老街的保护

家乡区县: 山西省祁县

20世纪80年代,全国各地掀起了城市建设的高潮,为了确保古城保护修复工作有章可循、有法可依,相继制定出台了《祁县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加强保护祁县历史文化名城的若干规定》、《祁县人大常委会关于保护祁县历史文化名城的决定》、《关于保护和修复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有关规定》、《祁县古城保护管理制度》、《祁县古城控制性详细规划》、《祁县渠家大院文物保护规划》、《渠家大院周边环境整治规划》、《古城十字大街规划建设方案》、《祁县旅游总体规划》等一系列规范性文件政策,并多方筹集资金,先期完成了大量基础设施的改善工程,包括对晋商老街4条大街完成了三线入地、给排水系统、路面石板铺装、古朴灯饰安装、临街铺面修缮等。开辟了6个旅游景点,为下一步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保护为主、抢救第一”

古城保护工作日益严格和完善。通过20多年的努力,祁县古城保护取得了显著成绩,特别是新一届县委、县政府,把保护古城、打造晋商老街这一文化品牌作为县域经济转型跨越发展重点工程来抓,提出了指导性的工作思路:“晋商老街保护修复工程要以‘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文物工作方针和‘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方针为准则,按照‘政府主导,居民参与,实体运作,渐进改善’的指导思路来展开”,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一是文物建筑和历史建筑的保护修复。依法保护好街区现存的文物建筑、历史建筑等,按‘不改变文物原状’的原则,首先对国家、省、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及文物古迹进行重点修复和展示。

二是文化资源的挖掘、整理。充分挖掘晋商老街的历史文化内涵,保护和传承街区特有的戏剧、曲艺、习俗、传统手工艺、传统作坊、人文精神等非物质文化遗产。

三是街区历史风貌的保护。修复历史街区原貌,拆除和改建街区内不协调建筑。

四是市政基础设施进一步配套建设。对大小街巷内给排水、供电、供气、安防、通讯、道路系统进行整治,将现代化的设施通过地下入户。在具体实施中要坚持最大可能保留旧有建筑及历史信息、体现真实的传统构造的建筑形式表达;整治与历史风貌不协调建筑的外立面时均采用传统材料、传统工艺与构造做法,力求反映晋商老街风貌的原真性,而内部空间则立足于建筑的使用功能与满足当代的生活需求。

保护资源与开发利用相协调

古城及老街经过20多年的保护与利用,明清风貌保存较好。1998年,建设部、国家文物局专家罗哲文、郑孝燮二位先生来祁考察古城,并给予了高度评价:“北京有故宫,西安有兵马俑,而祁县有民宅店铺千处。”老街也被世人逐步认识和高度重视,由于有市民的积极参与保护工作,古城及老街成为了人们品味明清风貌城镇的范例,旅游业随之兴起并逐步兴盛。如今,古城的保护工作仍在继续,市民的保护意识仍在不断加强,同时旅游工作也随着古城知名度的提高在不断推进。

社区居民参与保护与改造

在近几年的保护与开发的过程中,古城人民对古城价值的认识也在不断提高:积极保护历史街区既是留住城市记忆、保护城市遗产的需要,又是情系百姓生活、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是一项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

因此,许多市民积极参与其中,在改造过程中,尤其是居住在老街的市民们积极配合政府出台的各项政策和措施,按照街道改造要求进行保护利用。老街是全城改造最早的街道,从上世纪90年代起就逐步进行,特别是在1998年,县委、县政府发动老街上的单位及市民对老街实施了“百家修复大会战”的行动,在专家指导下,不改变原状,按原样修复,“修旧如故”;又于2009年编制了《古城十字大街规划建设方案》。

经过上述努力,晋商老街终于又重现了往昔的古朴与繁华

妖莫漠(2014-12-10)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