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节市茶产业发展前景

家乡区县: 毕节市七星关区

毕节市茶叶生产历史

毕节市产茶历史悠久,据《贵州通志》、《大方县志》等资料记载,产于大方县竹园乡海马宫村的海马宫竹叶青茶曾为明代贡品,收录于《中国茶经》;产于金沙县清池镇的清池茶、七星关区亮岩乡的太极茶、纳雍县水东乡的姑箐茶均在清朝时间作为贡茶上贡。金沙县石场乡、箐门乡和纳雍县水东乡姑箐村还有保存完好的上千年野生古茶树群。

毕节市茶产业发展优势

自然资源优势:毕节市终年云雾缭绕、昼夜温差大、寡日照突出,土壤偏酸性,形成了茶树生长缓慢、新梢持嫩性强、有效成份含量高,所产茶叶具有香高馥郁、鲜爽醇厚、清心怡神、经久耐泡的独特风格;特别是环境污染轻、空气清鲜、水质条件好,非常适合组织生产无公害及有机茶。社会经济优势:毕节市宜茶荒地、荒山面积大,且随着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深入推进,为做强做大茶产业提供了充足的土地资源。劳动力资源富足,每年外出打工180余万人。能源丰富,是西电东送的主力军。沼气建设成绩斐然,为推广“猪-沼-茶”有机茶生产模式奠定了基础。区位优势:毕节市公路网络建设卓有成效,县际公路全部实现油化,通乡油路基本完成,贵(阳)毕(节)、毕(节)威(宁)、大(方)纳(溪)高等级公路已与西南出海通道相接,厦(门)蓉(成都)、杭(州)瑞(丽)两条高速公路在毕节交汇贯穿,横穿区内威宁县的内昆铁路、隆黄铁路已经投入运营,成(都)贵(阳)快铁、织(金)纳(雍)铁路正在规划,毕节飞雄机场正在抓紧建设,川、滇、黔结合部交通枢纽初步凸现。政策优势:随着国发[2012]2号文件、黔党发[2011]13号文件的下发,毕节市出台了《关于加快高山生态有机茶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毕地党发[2008]16号)等一系列扶持茶产业发展的配套文件,并积极整合各类项目资金扶持茶产业,这为推进我市茶产业又快又好、更快更好发展提供了政策支。文化优势:毕节市属多民族聚居区,逐步形成了奢香茶文化、乌撒烤茶文化和民族特色文化,十分有利于加快推进与文化紧密相连的茶产业发展。

毕节市茶产业发展成果

1、基地规模不断扩大。全市现有茶园总面积65.88万亩,是2007年的8.31倍;其中无性系茶园、无公害认证茶园、有机认证茶园从无到有,已分别达到46.28万亩、4.15万亩、1.86万亩;已建立了一条6万亩茶叶产业示范带和17个万亩茶叶标准化示范园。

2、茶产业效益大幅提高。全市现有投产茶园面积16.8万亩,年产茶叶2012吨(其中:名优茶产量401.5吨)、总产值3.5亿元(其中:名优茶产值1.6亿元),分别是2007年的1.89倍、2.33倍、6.14倍。

3、茶叶企业迅速增长。全市现有茶叶生产企业63个、专业合作经济组织55个,分别是2007年的1.97倍、18.33倍数;地级以上龙头企业10个(含省级龙头企业6个),是2007年的5倍。

4、品牌建设有所突破。2007年以来,全市已培育贵州省著名商标5个,“清水塘”牌“清池翠芽”获得“2009年贵州十大名茶”称号,茶叶产品多次荣获国际国内名茶评比金奖银奖,纳雍县、金沙县分别被中国茶叶流通协会命名为“中国高山生态有机茶之乡”、“中国贡茶之乡”。

发展前景

近年来,毕节市各级党委、政府把茶产业发展纳入十大民生工程,加强组织领导,整合资源,加大投入,加大龙头企业的引进或培育,加强技术指导服务,注重产业发展与茶旅游结合,加强品牌建设与宣传,加强过程检查与考核,确保了茶产业的健康有序发展。“十二五”期间,毕节市将突出“产业发展生态化、生态建设产业化”的发展理念,按照“品种良种化、种植规模化、管理现代化、生产标准化、营销品牌化”的产业发展要求,积极创新体制机制,采取政府引导、农民主体,种植大户、专业合作社带动和龙头企业拉动的发展模式,逐步形成集中连片、突出特色的茶产业发展格局,迅速把毕节市建设成为规模化、规范化的高山生态绿茶出口基地及有机名优绿茶加工基地,使茶产业发展成为毕节市重要的特色优势产业。2020年发展到150万亩。要实现上述目标,重点抓好以下工作:

一要创新机制体制。进一步推进政府引导、企业主导、部门协作、社会参与的茶产业发展模式。

二要抓好示范带建设。重点抓好24个标准化高山生态茶示范基地(专业乡镇)、100个茶叶专业村和纳雍县化作-董地-维新-姑开-羊场茶叶产业带、金沙清池-马路-高坪核桃、茶叶产业示范带、黔西林泉-城关-谷里-钟山-素朴蔬菜、茶叶、经果林产业示范带建设,并注重以短养长工作的全面开展,确保基地建得好、稳得住、见效益。

三要抓好产业园区建设。切实强化纳雍县和金沙县茶叶科技示范园、毕节市周驿现代茶叶生态观光园及金沙县城关镇、黔西县谷里镇、纳雍县化作现代茶产业示范区的规范化建设,努力做好茶产业与现代农业的有机结合。

四要加强技术培训与指导。逐步建立健全茶园管理档案和产品质量可追溯制度,强化低档原料利用、新产品开发、精深加工技术引进,注重茶叶冷藏设施建设,在有效提高产品市场竞争力的同时延长产业链条,增加农民就业创收机会。

五要加强宣传推介。积极引导茶叶生产企业广泛参与国内外举办的各种名茶评比与宣传推介活动,狠抓茶叶销售网络与服务平台建设,确保毕节市茶叶生产能够与市场有效衔接。

六要抓好品牌打造和文化发掘。进一步发掘和利用好毕节市保存完好的野生古茶树群资源、奢香茶文化、乌撒烤茶文化和民族特色文化,使其更好地服务于茶产业的健康有序发展。同时,加大政府打造“乌蒙”公用品牌力度,充分发挥毕节市茶产业协会的协调作用,确保茶产业的发展为全市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王圣美2014(2014-12-10)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