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乡福严寺庙

家乡区县: 浙江省桐乡市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历经千年风云,曾经香火鼎盛的南朝众多寺庙,保留下来的已很稀少。在这些寺庙中,与灵隐寺齐名的南朝古寺——福严寺就名闻中外。

1990年福严寺恢复对外开放。福严寺重建的大雄宝殿比灵隐寺大雄宝殿除了高度稍逊,建筑面积有过之而无不及。灵隐寺释迦牟尼的耳朵有一个人高,福严寺的如来法相,起码也要有这点身量。据寺中石补钟铭文记载,福严寺始建于南朝梁天监二年(503年),由台山日东熹禅师开山,唐乾符三年(876年),唐僖宗题额为“千乘禅院”。 宋大中祥符元年(1008)改为今名福严禅寺。清初,福严寺有殿宇僧房100余间,天王、大雄、圆通等五大殿及五百罗汉堂,金碧庄严、佛像精美。福严寺自创建后,亦迭经兴衰。但它之所以能在清道光年间中兴,主要原因是寺的主持多为大德高僧。福严寺不像那些以剃度本寺小和尚继承衣钵的“子孙丛林”,而是遍访海内有德行的高僧为自己的继承人,是一座“选贤丛林”。 

 道道通福严寺从天空俯瞰恰如一尊坐佛 本数据来源于百度地图,最终结果以百度地图数据为准。 福严寺占地五十四亩,寺前有一条小河,通运河,河上有一石拱桥:名劝农桥,又称凤桥。凤桥北堍,曲径通幽,直抵寺院山门,俗称“山路”。南端两侧,各有古井一口,古井北面,是一片古松林,虬枝 盘曲。郁郁葱葱,中有一棵巨松,树梢独出林中,梢上结有一个很大的松球,十分奇特。松林北侧,便是福严寺的建筑,鳞次栉比,丹碧辉映。寺院东西,各有一条曲流卧于朱墙之下。最北面是天中山,LU后有两河相抱,碧波悠悠。综观整个福严寺,劝农桥如凤嘴,古井像凤眼,山路是凤颈,巨松上的大松球像凤冠,东西两曲流中的狭长小洲如凤翅,山后的两河像凤尾,故有“凤地”之称,历来被认为是“风水宝地”。 “石补钟”、“阴阳镜”,是福严寺的名器。“石补钟”重4吨,当初铸造时铜汁不足,费隐禅师投以石,钟遂成,而声尤清远。

范益飞(2014-12-10)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