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州的籺,你吃过了吗?(上)

家乡区县: 广东省高州市

籺是米麦的碎屑,多用指粗食。泛指稻、麦等的籽粒。也指在广东省吴川,廉江,茂名,合浦,浦北等地传统的汉族小吃,美味可口。籺有粉皮籺、寿桃籺、簸箕籺、煮汤籺、菜包籺、水籺、糖心糍、糖板籺、槌挞籺、灰水粽、艾籺、糯米糍、发籺等等各种制法。
每年在过年前几天,即腊月二十六、七、八、九的时候,茂名地区民间便兴起做(籺)的习俗,一来表示送旧迎新,二来可准备一些以“摆年”(即将(籺)放在家中跨越新旧两年),以祈求来年五谷丰登、生活美好。茂名地区人们用来指称粽子及各种各样以糯米粉做成的糍粑糕点。
寿桃籺
这是一种比较常见的籺。顾名思义,寿桃籺是做成寿桃形状的,有一个固定的籺模,里面雕刻出寿桃的轮廓及精致的花纹,做籺时把包好的籺往籺模里按,再倒出来时就成了背面平滑,正面饱满,就像一个大桃子从中间切为两半的样子。
传统的寿桃籺还会用红纸在籺面上点上红印,以示喜庆。做寿、结婚、进宅等都有做籺分发给亲朋好友吃的风俗。寿桃籺做好后,会用一片籺叶垫在背面,这籺叶在农村主要是(树)菠萝叶,城市没有就用大竹叶剪成籺的形状然后贴在籺上。
寿桃籺的种类最为繁多,有绿豆馅,有糖籺,还有艾籺。绿豆馅寿桃籺籺身呈白色,具体制作方法如下:准备好煮沸的开水,先用籺盖盛着准备做籺用的籺粉,把它堆成小山状,然后倒适量沸水进籺粉中间,开始搓籺粉。只要水和籺粉掌握得好,籺粉很快就能搓成一个大籺团。这时可以从大籺团上取下小小的一块,搓成圆球状,再在籺盖上压平,就成了籺坯。然后把籺坯捏薄,这个程序比较讲求技巧,要求把籺坯捏得中间厚四周薄,便于中心装馅和四周的捏合,否则容易露馅。捏好籺坯就可把已炒熟的籺馅舀进去,再捏合,然后用籺模按成寿桃状,就可放进籺篮(盛籺的小竹篮)进锅蒸熟食用了。寿桃籺蒸熟后可以放几天,食用时加热即可。绿豆馅的寿桃籺主要馅料有绿豆、黄豆、花生、虾米、瓜糖等。糖籺是甜的,制作的不同之处是倒进沸水这一程序换成倒煮沸的糖浆,这样籺皮就变成了红色,味道也不同了。籺馅可以是花生加椰丝、瓜糖,或者木瓜丝。
古粽籺
粤西人喜欢吃籺,已成为一种很有特色的饮食文化。古中籺(裹粽籺)原来还有个传说的:“裹粽籺”是农历五月初五(端阳节)的民间流传最广泛的食品,历史上有关粽子的传说一般都是围绕纪念爱国大诗人屈原的。但茂名地区曾经流传的一个有关“裹粽籺”的故事则带着浓厚的地方色彩。
据说,远在晋朝年间,从远方来了两位仙人,正好踏落高州地界,因已精疲力竭,想找个好地方休息片刻再赶路。他们都听说过高州有两个风景迷人之地,一说东山“山神庙”,二说南山的“石牛岗”,两处地方他们都想前去,但人生路不熟,不知还有多远。
其中有一仙者正是“铁拐李”,见他用手在额前搭了个凉棚,左右燎目望,只见后山石头遍布,他猜想“石牛岗”一定就近在眼前。
另外那仙者乃是“曹国舅”,他硬要往东山,于是两人一个东,一个南,争得面红耳赤,大家都没法统一意见。就在这时,隐约看见一个牧童骑着一头牛,嘴里不停唱着山歌:“五月赶牛山过山,睇见两人往山行,只听喳喳山人语,一个往东一个往南。”两位仙人听了顿觉惊奇,又一阵高兴起来,于是他们一口气赶到牧童面前打听地方。
牧童此时会意笑着说:“那好,一个要找‘山神庙’,一个要找‘石牛岗’,你们各说的皆有道理,我有一个办法给你们指点指点,只要你能将带来的任何食物,往这牛头用力掷去,便可知晓。”只见两位仙人各从衣袋里掏出一团布包的熟米团,“沙!沙!”两下皆击中牛头,这只牛左一个右一个将两只米团挂在牛角上。
这时牧童嘴里又唱起了歌谣:“饭团挂牛头,要找绕牛走,近在天边不算远,眼前就是大石牛。”歌声刚落,牧童从牛角上取下两个饭团,遁去无形无踪,只有这头牛一动不动地站在那里,瞬间现回了“石牛”的原形。
两仙一下恍然大悟,原来这里就是“石牛岗”。再说那牧童一溜烟跑回家里,立即将两个米团拧烂,伴上家里仅剩的几把米,一起放镬煮熟,当他一揭锅时,锅里重重叠叠多了许多米团,他高兴极了,这香喷喷的东西自己也舍不得吃一口,立即拿去救济村里的饥民。
不久当人们知道这件事后,就将“石牛岗”号作“仙人古中地”(白话是“猜中”之意),将这米团叫做“古中籺”,这种“籺”就世代流传至今。
为什么“古中籺”后来叫“裹粽籺”呢?其实“古”与“裹”字谐音,又因为籺是裹起来做的,所以“裹粽籺”便是它的正名了。

蓝咏诗(2014-12-10)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