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绣,汉族传统刺绣技艺之一。发源并流行于广东省潮州地区,自清代以来,潮州妇女多勤纺织,女子到了十一二岁,其母即为预制嫁衣,家家户户都会织缍刺绣。清代粤绣工人大多是广州、潮州人,广东男子精于绣功,为其他省市所罕见。2006年5月20日,潮绣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7年6月5日,经国家文化部确定,广东省潮州市的林智成为该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并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26名代表性传承人名单。
潮绣历史悠久,源于何时,说法不一,较为流行的说法是始于唐代。在唐代至五代十国期间,由于广州属于边疆地区未受到战乱的影响,刺绣与农业、手工业一样得到长足的发展,宋代至明代粤绣的技艺又有了进一步的提高。在清朝乾隆年间,广州已设立绣行,广州和潮州等地也广设绣庄、绣坊,粤绣呈现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乾隆年间,潮州西门外天地坛、布梳街以及开元寺附近,已有绣庄20多家,绣品输向新加坡、泰国、马来西亚一带,占领南洋市场,特别是带有民间浓厚地方特色的厅堂,佛庙摆设的绣品更是供不应求。可见潮绣在清代已经大规模出口,对国外市场有着极其重大的影响。19世纪英国艺术家波西尔所著《中国美术》中写道:“中国人长于刺绣花鸟,而广东人于此技术尤为专长……”潮绣多输入欧洲,可见当时中国潮绣欧洲也影响颇大。
1972年,周恩来总理把潮州抽纱精品玻璃纱台布作为国家礼品送给伊朗王后。1980年,在慕尼黑第32届国际手工业品博览会上,72×108寸高档玻璃纱绣花台布《双凤朝牡丹》被誉为“目前世界独一无 二的最精尖产品”,并获金质奖章。该作品描绣上625只鸣、栖、舞、翔等姿态各异的凤凰 ,伴以276朵千姿百态的牡丹及大量葡萄和花草,呈现出凤凰迎春、百花争艳,一派春色盎然的艺术意境。 潮州抽纱历来是以外销为主的商品。近20年来,潮州抽纱外销世界的近百个国和地区。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