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泉皮影

家乡区县: 咸阳市礼泉县

一、皮类:牛皮
二、颜料:主色,红、绿、黄,辅色,黑、白、蓝

三、做皮工具:刮刀、木框、绳子

四、雕刻工具:双刃刀、凿刀、刻刀、角刀、桄桄

五、上色工具:毛笔、容器、清漆

六、画稿样工具:钢针、铁笔

七、其他:湿毛巾、火砖、塑料、盆、磨刀石、剪刀

分布区域

礼泉县位于陕西省渭北黄土高原与渭河河谷阶地交汇地带,介于东经108°17′40″—108°41°46″和北纬34°20′50″—34°50′02″之间。距离古都咸阳27公里,距离西安市55公里,交通便利。
礼泉县自公元前221年(秦始皇二十六年)建县,夏属雍州,周称焦获,秦叫谷口县,西汉置谷口邑,属左冯翊管辖。后改为谷喙县。东汉并入池阳,南北朝时改为宁夷县。公元598年(隋开皇十八年)因境内有泉,味甘如醴,旁建醴泉官,故更名为“醴泉县”,1964年经国务院批准,改“醴泉”为“礼泉”。

位于关中平原腹地的礼泉县,属陕西省咸阳市辖县,地势西北高,东南低,海拔402—1467米之间,北山南塬气候属暖温带半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冬冷夏热,雨热同季,年均气温12.96℃。县内主要河流泾河、泔河、小河与泥河,可利用水面5000亩。境内有古文化遗址21处,古建筑5处。其中唐太宗昭陵有陪葬墓209座,是世界上最大的皇家陵园,素有“风水宝地”之美称。

礼泉皮影主要分布在礼泉县境内及周边地区。

历史渊源

深厚的文化积淀和以农业为主的产业结构,是礼泉皮影产生和发展的重要前提。
礼泉皮影的产生年代不详,但种种迹象表明,礼泉皮影产生的年代久远,或是在我国皮影产生之初就已诞生。《陕西皮影珍赏》一书中记载:明清时期的灰皮制作技术以礼泉县北屯镇为最好。灰皮制作技术是我国皮影制作史上的一项绝技,以制作的皮子色泽好、质地好、上色好而著称。高超的技术需要几百年甚至上千年的不断总结和实践。由此可以断定:礼泉皮影在明清以前甚或更早就已产生,只可惜此项技术现已失传。另据《环县道情皮影》一书记载:解放初的许多老艺人都谈到自己的皮影箱子是从礼泉、泾阳一带购买。说明在清朝时期礼泉存在大量的皮影作坊,制作的皮影不仅供货于礼泉县皮影艺人还远销外省各地。从清末到20世纪70年代礼泉皮影曾一度销声匿迹,进入20世纪80年代,礼泉皮影的制作空前发展起来,礼泉县工艺美术厂郑鸣和,不但雕刻皮影而且还进行稿样设计。其设计的稿样许多现在仍被采稿。礼泉县南寨村梁思熔自学皮影雕刻,将剪纸与皮影雕刻结合起来,使人物造型更加逼真细腻、其作品远销英、法、日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1982年他的皮影作品代表中国参加“莱比锡”艺术节。1988年随中国经贸部在日本的东京、大阪、奈良等八大城市进行皮影巡展,受到日本友人的高度赞扬。他创作的《红楼梦》、《白蛇转》、《三国演义》等多次获国家和省市工艺美术“百花奖”一等奖。他的作品中334件被国家美术馆收藏,260件被陕西省文化厅收藏。

那些时光(2014-12-10)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