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云岩(二)

家乡区县: 汕头市金平区

青云岩

是一处天然的岩洞。洞内面积20多平方米。始辟于明代嘉靖五年(1526年),是僧人信腾开辟的。他利用洞顶巨石表面凹凸不平的形状,刻绘出云龙图案,形态生动逼真。洞内靠东面突出的岩石,雕了一尊袒胸露腹、笑容可掬的弥勒佛像。岩洞有前后门,正门门额仍保留有“青云岩”三字的门匾。这就是“青云岩”的始创旧址。 岩洞周围保存有清代著名学者姚翰、张国栋、俞旭照、黄润沛 等的书法墨宝的摩崖石刻。这里环境幽静,从洞口俯瞰,可见青翠成片的松林,倾听阵阵的林木涛声,令人心境分外清爽。
石佛古洞

过青云禅寺沿石径上行,可见一天然石洞,洞口上题青云岩三字,这就是石佛古洞。洞内有弥勒佛石雕像,笑对游人。自洞后门出去,可一览海天空溟景色,但见穹庐下,万顷海波渺渺茫茫,在海风中梦一般摇曳。
大峰祖师庙-大峰古庙

大峰祖师庙位于山下入口处。大峰祖师是宋代一位乐于行善助人的和尚,一生倡导慈善事业,潮汕地区有300多处善堂就是以他为号召设立的,很得老百姓的支持。这座大峰祖师庙建于清代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1924年再度重修。庙后左侧有佛堂,供奉释迦牟尼诸佛。
庙堂依山构筑,奇石峋嶙,清泉流淌,洞穴相通,构成了许多清幽美丽的小景观,如龙泉琴韵、别有洞天、小桃源等等。那曲径蜿蜒,把多姿跌宕的石室联在一起,形成了清幽的洞穴,后人称之为“十八洞”景观,远近闻名。“牛渚西江”、“山高水长”等更是岩洞间奇特美景。山石、岩洞、流泉,构成了一处处的山水景观,令人流连忘返。

祗园石刻

“祗园石刻”和山间亭台阁榭及摩崖石刻,在大峰祖师庙左侧山下。在巨大岩石缝隙之间,有清泉淙淙流出,泉水迂回曲折,形成了游览的天然胜景。早在1921年,旅居越南的华侨及在上海经商的潮人,曾集资在这里修建了山房屋舍,名为“南山南”、“北山北”。崖刻《南山南序》称赞这里的山水说:“瀛之东背山面水, 一天然胜地,三界频九岩诸名胜,咸是以供士大夫之游赏。……” 可见当时人们对这里的天然景色就十分欣赏。山涧流泉周围,怪石曲径旁边,山野石壁之上,留有很多情景相配的文人墨客游览的即兴题词题诗,象“香远益清”、“山高水清”、“深水垂钓、“闲趣”等等,后来有人为这里命名为“祗园”,“祗园石刻”于是远近闻名。现在这里仍然是欣赏书法墨宝和清泉怪石的好地方。
从“祗园石刻”的山崖间循山径而上,至“青云禅寺”的园门,登山“步梯”约有700多级,迂回曲折,石级整齐,在树木青藤的荫翳下,空气格外清新。在山径道旁建有小亭或阁榭,供游人小憩,亭台的命名,如“临塘赏绿”、“半山闲趣”等等,为游人在登山中又 平添了兴致。公路修到山顶后,这条小径少有人攀登了,但是如果有体力愿意登山者,循山径而登,当可领略幽深的自然山色之美,呼吸那山野草木独有的芳香,又别有一番情趣。

青云岩景区

青云岩景区有100多题摩崖石刻,是一处丰富的文化宝库。这些石刻,有诗词,有撰文题句,多种多样;书法字体上,行草隶楷篆兼备;在内容上,是青云岩清美环境的写照,很值得品味观赏。现在能辨认的最早的石刻,是清道光十年(1830年)古越徐世绪题刻的七言律诗和道光 二十年(1840年)安徽省贵池县姚瀚题刻的《题诗》。(姚诗云:“青云岩可比丹丘,岁岁登高到上头,鞠有黄华才是节, 树无红叶不成秋。尽倾元亮千瓢酒,难破樊川万古愁,放眼峰头望不囗,海天空阔两悠悠。”)。
青云岩景区的石刻与鸣泉、怪石称为三绝,由十八洞到石佛洞,镌石达百处。而大峰祖师庙侧洞中的龙泉琴韵之景,也让人惊奇难忘。岩上还有“牛渚西江”、“古榕绿荫”、“五指峰”、“半山亭”等石刻与多处景点,是人们旅游观光的地方。

再见孙悟空(2014-12-10)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