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坻,又名渠阳、盈州。北依盘山,南近渤海,历来被称为平津门户,在华北地区占有重要的政治、经济和军事位置。早在西汉时期,就属古雍努辖区。后唐时,又因水陆通达、地近芦台盐场,辟立盐院,命名“新仓”。燕云十六州归辽后,又进而设镇,并将武清、三河、通县部分地域纳入属地。金大定十二年,也就是公元1172年,再将香河东部划入,从此列为县制,有了宝坻之称。
可以说,自史料记载以来,经历汉、唐、宋、辽、金、元、明、清和民国许多朝代。沧海桑田中,时事更迭,风云变换,版图也在不断修编。
抗日战争爆发后,这里很快就成了冀东大地的“游击走廊”。以后,随着战争形势的发展和革命根据地的逐步扩大,为方便游击战的展开,打破原有县制,实行联合政权的组织形式,相继建立了蓟宝三、武宝宁、香武宝、玉蓟宝、玉宝等联合县,直到解放,才重回原制。
这一过程,实际也是宝坻对敌斗争的适应过程。正是中国共产党红色政权的建立,才使基本区变成了游击区、新区、区和解放区,完成了特殊年代的特殊使命,留给后人永远难忘的记忆。这就是历史。
自发的抗日救亡运动
1931年的“九·一八”事变,激起了中国人民的无比愤 慨。当时的东三省,惨遭蹂躏,民不聊生,大批难民逃往关内。河成了泪河,山成了愁山,地成了地狱,到处是有家难回的惆怅。正象当时一首歌里唱到的:“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流浪,流浪……”
消息传来,宝坻人民怒火满腔,纷纷痛斥日寇的侵略罪行和蒋介石的不抵抗主义。在中国共产党抗日主张的影响和广大群众的强烈要求下,9月29日,县内各机关团体代表在国民党县部礼堂召开了紧急动员大会,成立了抗日救国会,表示愿做政府后盾,誓死救国,当场通过了六项“抗日救亡决议”。
10月10日,在抗日救国会的组织下,全县机关、团体、学校和社会群众,踊跃参加了“双十节抗日救国县民大会”。与会人员臂缠青纱,手持白旗,上写各种抗日口号,表示了失去东北三省的悲痛和誓死救国之心。
在爱国热情的燃烧下,当日10时,与会人员纷纷登台演说,促政府即刻向日宣战,并通电慰问了东北同胞。接着,又举行声势浩大的游行示威,此后,各界民众尤其是学校师生和商号的罢课、罢市活动此起彼伏,持续不断,在冀东乃至华北地区产生了极大的震撼。此后,随着华北的沦陷和震惊中外的“一二·九”运动的爆发,北平、天津等地的大中专学生,纷纷来到冀东农村,以教师职业为掩护,积极宣传救国思想,秘密鼓动群众抗日,在宝坻播下了多处火种,为后来的武装大暴动点燃了火种。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