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相伯(1840~1939年),原名志德,亦名建常,又名良,教名若瑟、若石,晚号华封老人,丹阳胡桥马家村人。中国近代史上杰出的教育家,爱国民主人士。
马相伯自幼随父客居丹徒。五岁入学,清咸丰元年(1851年)入上海徐家汇天主教堂依纳爵公学学习。咸丰三年起,在该校助教国文和四书五经,两年后继续学习法文、拉丁文、希腊文,成绩优良,多次受到奖励。同治元年(1862年),入耶稣会初学院当修士,接受“神修”训练。期满后,在耶稣会内研究中国文学、数学,又入大学院学习哲学和神学。同治九年,获神学博士学位,并加入耶稣会,授职司铎(神父)。次年任依纳爵公学校长,继而专攻天文、数学,著《度数大全》120卷。后在南京任数理编撰,在山东藩司余紫垣处充当幕僚。光绪七年(1881年),任清政府驻日参赞,旋改任驻神户领事。次年,赴朝鲜协办新政。回国后协助李鸿章办理洋务,后又出任驻日参赞、长崎领事等职。戊戌变法失败后,回上海主持徐家汇天文台工作,并从事译著数学和宗教书籍。
马老痛恨列强的侵略和清政府的昏庸无能。认为“自强之途,以培育人才为本,求才之道,尤宜以设立学堂为先”。不惜毁家办学,先后捐出良田3000亩,现金4万元和价值10万元的8处地产。经多方努力,于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二月,在上海创办震旦学院,自任监院(院长),并组织学生自治办学。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秋,又创办复旦公学(现复旦大学前身)。辛亥革命后,一度任北京大学代理校长、袁世凯总统府高等顾问等职。民国3年(1914年)后,历任约法会议议员、参政院参政、平政院平政等职。后袁世凯复辟帝制,马相伯坚决反对,强烈抨击,主张民主共和,并辞去顾问职,退隐上海。
民国20年“九•一八”事变后,他坚决主张“对内团结,对外抗战”,不断向国民政府呼吁“立息内争,共御外侮”;并发起组织“中国民治促成会”、“江苏国难会”、“不忍人会”和“中国国难救济会”等组织。他的抗日主张,得到广大人民的拥护,马相伯被公认为爱国老人、救国领袖。民国26年3月,任国民政府委员。百龄大庆时,中共中央发出贺电,赞马老为“国家之光,人类之瑞”;国民政府颁发褒奖令,赞马老是“民族精英,国家之瑞”。全国各大城市都隆重举行祝寿大典。老人热爱乡梓,把收藏的善本图书数千卷捐赠给丹阳县图书馆。可惜这些藏书在丹阳沦陷时毁于战火。
马相伯长于演说,他说:“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未必有德。”“爱国不忘读书,读书不忘爱国。”“人必有所不为,而后可以有为……。”被世人称之为“中国第一大演说家”。孙中山先生也为之动容,大加赞赏。他一生为国家、为人民、为真理而奔走呼喊。正如邵力子所讲“至少有一个人为国家努力了一百年……”。
民国28年11月4日,马相伯在越南谅山病故,享年虚龄百岁。解放初期,上海市市长陈毅派员会同先生家属去谅山将马相伯先生灵柩迎归安葬,并举行“反帝爱国老人马相伯先生安葬纪念会”。1984年,马相伯先生逝世45周年之日,上海市政协为先生举行迁墓仪式,将先生之墓迁到宋庆龄陵园,以垂千古。丹阳人民为纪念他爱国爱乡的崇高精神,用他的名字创办了相伯农校。著有《马相伯先生文集》、《马相伯先生国难言论集》、《一日一读》、《致知浅说》以及《马氏文通》(与胞弟马建忠合著)等。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