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的“官道遗址”位于西陶漳村后,它起源于明朝嘉靖年间。据双山张氏族谱记载,张氏九世祖——张梦鲤,16岁考取莱阳县第一名秀才。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中举人,第二年(1556年)中进士。历任兵部郎中、知府、按察使、左布政使、顺天巡抚等职。万历九年、十年(1581、1582年)任大理寺卿,从一品俸禄。
在张梦鲤出生的那天晚上,电闪雷鸣,大雨倾盆。其父张锟梦中看到一群鲤鱼,自龙门寺的山泉顺漳河水欢快地下游。游至小陶漳村后,鲤鱼在浪中飞窜,其中一条鲤鱼腾空而起借着雨势,划过一道白光跃到自家梁上。梦醒后,其夫人生一子,故取名梦鲤。梦鲤长大之后,其父向他讲述当初夜梦鲤鱼跃梁之事,并嘱其日后不管进县城或是进京城,都必须经小陶漳越漳河。梦鲤听其父亲所言铭记在心终生不忘。他自幼聪慧好学,年岁稍长,即习读科考学业。每到功课学完,举行科考时,他都不忘经小陶漳过漳河参加应试。首次通过县试考取全县生员第一名。五年后,乙卯年(1555年)应考乡试中举人,翌年(1556年)廷试中进士,顺利踏上仕途。
梦鲤入朝为官后,每次回家省亲或公事至莱阳县城,必经小陶漳越漳河,并有地方官员陪同,声势浩大,很有气派。故该村至漳河一段路被誉为“官道”。
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梦鲤回乡省亲,路经小陶漳村,亲笔题下“青云”二字。有随员将“青云”二字刻石立碑于村后“官道”旁,从此“官道”更加传开。四乡八村家喻户晓,流传甚广。历任县令至莱阳赴任,都经小陶漳走“官道”过漳河,离任也是如此。有些外籍官员因公出差或因私事到莱阳,也特地绕道来小陶漳,走“官道”越漳河;许多外地的民众也慕名而来。他们都认为走“官道”是一种吉祥,可以给自己及家人带来官运和好运。
后来,人们期盼着众多走“官道”过漳河的官员,为官能象漳河水那样清明,故将漳河改名为清水河。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