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东镇隶属于江苏省 海门市,古称“凤城”,是江苏省科技名镇,1988年8月被江苏省人民政府第一批批准为对外开放的重点工业卫星镇,余东镇位于江苏省海门市的东北部,距海门市区30公里。是海门市重点工业园区之一,总面积1500亩,余东镇辖8个行政村和1个街道(居委会)。余东镇常住人口32143人。园区投资政策优惠,设施配套齐全,交通运输便捷,服务热情周到。余东镇,是海门市传统工业强镇,经济发展迅速。同时旅游业也具有独特优势。
据当地政府官方网站资料显示,余东镇疆域面积3360公顷,其中耕地面积1501公顷。余东镇辖8个行政村和1个街道(居委会)。余东镇常住人口32143人,其中农业人口29241人,城镇人口10806人。
余东,原名余庆,是通东的盐业中心。自唐开元四年(716)即建盐亭场,在开元十年(722)时又设余庆寨《文献通考》到北宋年间(960-)始设余东场(元丰《九城志》),十七年后的太平兴国通东又只有余庆场一个。在宋天圣年间(1023-)方增设了吕四场(《太平寰宇记》)至元代(1271-)余中沙形成,由于土地拓展,盐产增多,官方将余庆场一分为三设余西(宋时无余西)、余中、余东三场(《万历通州志》)。直至明洪武八年(1375)建凤城于余东场的中期(1368-1396)方见到有余东场署大使(即场官)张仕能、副使程徽建今制大门南向照壁墙一座,东、西牌楼入而仪门,门东为土地祠,西财神祠,内为科房,东西各三楹大堂内厢房四楹,二堂西出为宾庙、为书室,又西凉厅三楹,前后荷花池,最后三堂,西为住宅,东为厢(附图《两淮盐法志》)。清雍正十三年(1735)余东场大使王馨重建余东场署和清乾隆四年(1739)余东场大使王嘉俊重建旧场署(《光绪通州志》)。
余东自明洪武八年(1375)凤城建造后,“无徽不商”的安徽人首先钻进了余东,接着江、浙、皖等各地商贾人士亦纷至沓来在此设摊摆点与开店。到正统年间(1436—1449)城内店房已鳞次栉比,市场日趋昌盛,城中还发展了新街;到清代(1644)城南又发展了东西大街和城南街;城北除发展了城北街外也增添了一条东西大街。至民初(1911)二里路长的南北大街和城南城北的两条东西大街上大大小小的店面一家挨着一家,真是三百六十行,行行都不缺。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