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歌槌法

家乡区县: 广东省普宁市

从英歌的单个动作形态来看,其“力”的凝聚点落在棍子相击时产生的棍花运动上。不同的棍花运动又构成了身体的基本韵律,舞者在这个基础上发展了各种的变体,从而构成了英歌表演的全部动作形态。
交替直槌

以南山、涂坑和潮阳永丰为代表的交替直槌。这类队伍多属槌鼓混合队伍,舞者除了手持双棍外,还有部分手持形同腰鼓的小手鼓,舞动时持鼓手如持棍般作“8”字转动。在它的表演中,呈现出来的各种套路,其动作之丰富是其他队无法比拟的。特别是前面曾提及的“对打”虚拟化,反映了这个队在武术短打的动态原型上进行了一定的艺术加工,其舞化的程度是比较高的,在舞蹈中出现大幅度的抡槌、标槌、背槌等动作,都可以视为在短打原型上的提炼和升华,艺术化地表现了农民英雄的内在力量。数十年来被专业舞蹈工作引以为典型组合的十六槌,把武术中的拦、点、抛、削巧妙地发挥和组合,幅度从小到大,力量从弱到强,速度从缓到急,步步加剧,连绵不断,在表演中形成了火山喷发般的情态高潮,表现出极为粗犷威猛的强劲“力”感,极出色地显露了英歌所独具的动态特征。这一类型的英歌队数量多,分布广,是潮汕英歌的主干。
双抛槌

以普宁泥沟村、祠堂村为代表的双抛槌。双抛槌,也称为活槌(较之南山英歌等)。这种打法是普宁英歌中最为独特的。最典型的是双槌从右胯旁沿一斜线向左上方抛击又甩击回原位,配合其脚下特有的跑跳步反复进行,整个动态非常的轻灵、活跃,柔中显刚,舞蹈性特别强。另外在泥沟英歌中,其步态、图案变化也较丰富,如快速的倒步连接,是泥沟英歌最富特色的队形变化之一,在表演中,舞队以三人一组不断地套换位置,形成环环相扣、循环不息的单向群体运动,表现了英雄们前赴后继奋勇向前的伟大气概。

大猩猩(2014-12-10)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