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伦春服饰

家乡区县: 内蒙古鄂伦春自治旗

 鄂伦春族 清代以来,中国东北地区的少数民族除满族和蒙古族之外还有鄂伦春族、鄂温克族、赫哲族达斡尔族和朝鲜族。这些民族大多数从古代民族发展起来的,例如满族就是由原来的建州女真人发展演变而来的,鄂伦春族是明代野人女真人的一支,达斡尔人是辽代契丹人的后裔,而有的少数民族是在较晚的时候迁入中国境内的,例如,朝鲜族本源是高丽国人的高丽族人,通过迁徙聚居在我国东北地区的,今天这节课我们首先学习的是属于野人女真一支的鄂伦春人,看看他们的传统民族服饰特色和产生这些服饰特色的原因何在。 鄂伦春族是我国民族大家庭中人口较少的成员之一,人口将近万人。一部分鄂伦春人聚居在内蒙古自治区鄂伦春自治旗和扎兰屯市,还有很大一部分鄂伦春人聚居在黑龙江南岸大、小兴安岭地区,因为他们一直从事狩猎生产,性情淳朴、坚强,以勇敢强悍而著称,所以被誉为“兴安岭之王”。而“鄂伦春”这一族名包含着两重意思,一重意思是“山岭上的人们”,另一重意思是“使用驯鹿的人”。 鄂伦春族长期过着以狩猎为主、采集和捕鱼为辅的生活,但是他们的游猎生活并不是在茫茫的大森林中漫无边际的游荡,而是有固定的范围和一定的规律。解放前,鄂伦春人还处在原始社会,所以还保留着完整的氏族血缘组织,他们以氏族为中心在一条或几条河的流域范围内活动。冬季的住地比较固定,春、夏、秋季随着主要狩猎对象栖息地的不同而迁徙。到了20世纪50年代鄂伦春人才走出森林,逐步实现了定居,但是相当多的鄂伦春人仍保留着他们时代沿袭的狩猎生活方式。 对于这样一个生活在绵亘数千里的慢慢林海中的少数民族,我们会禁不住投去好奇的眼光,想了解了解他们的生产生活和穿衣打扮。 下面我们先走进鄂伦春人的生活,看看他们的住房和服装服饰。 勇敢强悍、不屈不挠的鄂伦春人属于狩猎民族,因此他们的衣食住行等方面都显示了狩猎民族特点。他们富有代表性的传统居所叫“仙人柱”,“仙人柱”是鄂伦春语,意为“木杆屋子”,是用木杆和桦树皮或兽皮搭盖而成的简易房屋。它类似于美洲印第安人的庐帐住所,呈圆锥形,用4根顶端带杈的木杆交叉搭成支撑架,然后再搭上几十根木杆,围成圆锥体,冬天在这些木杆上覆盖狍皮,夏天覆盖桦树皮,仙人柱内三面住人,一面是门,门上挂狍皮或柳条门帘,在地当中有一火堆,是取暖做饭用的。这种简易房子很容易拆盖,而且建造“仙人柱”的原料在森林中随处可以找到,所以非常适合于鄂伦春族的游猎生活。。而由于经常迁徙,“仙人柱”内的摆设也非常简单,除了睡铺之外,都是必要的生活和生产用品。 鄂伦春族人的服饰也充分显示了狩猎民族的特色。他们的服饰多以鹿、狍、犴皮制作,鄂伦春妇女加工的狍皮结实、柔软、轻便,为了适应寒冷气候和狩猎生活所创制的狍皮衣和狍皮帽,独具匠心,别具特色,不同季节的狍皮,可以制作各种不同的衣着。如秋冬两季的狍皮毛长而密,皮厚结实,防寒力强,适宜做冬装。夏季的狍皮毛质稀疏短小,适宜做春夏季的衣装。鄂伦春狍皮衣以

 袍式为主,狍皮袍,鄂伦春语叫“苏恩”,多半保持狍皮的本色,用狍筋搓成细线缝制,形式多半为右偏襟长袍,大襟、袍边、袖口均有刺绣、补花等装饰或用浅色簿皮镶边,身上装饰“弓剪形”、“鹿角形”、“云卷形”等图案,既美观又结实。 女帽顶用毡子,上缝各种装饰和彩穗;姑娘戴缀有珠子、贝壳、扣子等装饰的头带。 鄂伦春无论男女都喜欢穿这种结实耐用、朴实大气的狍皮袍。 鄂伦春族的狍头帽“密塔哈”最具特色,用猎物头皮原样做成,保留狍角和双耳,眼珠部位嵌以黑皮,戴上去很像一个狍子头,既生动又逼真,而且很保暖,非常精巧别致。 鄂伦春人不仅用狍皮制作皮袍、皮袄、皮坎肩、皮裤、皮套裤、皮帽,还利用它制作皮靴、皮袜、皮手套等。 鄂伦春族信仰萨满教,崇拜各种自然物,相信万物有灵,但以崇拜祖先为主。图中所示的是一套女萨满服。鄂伦春族没有职业撒满,早期的撒满通常由女性担任。鄂伦春族萨满服与她的日常传统服装取材相同,都是用皮料作为衣服的主体面料,但鄂伦春族撒满服的一个显著的特点是对称,衣襟采用对襟、扣袢连接的形式,领型为左右完全对称的披领,前襟所示的金属饰物和服装贴片以及刺绣也是完全对称的,体现一种均衡的秩序美。萨满服中腋下所挂的各色布条是信徒给的,布条越多,说明撒满的神通月大,神威越高。

尘心(2014-12-10)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