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北道情作为陕西陕北地区汉族戏曲剧种之一,原名“清涧道情”,后因“陇东道情”和山西“神池道情”流入陕北,形成了“三边道情”和“神府道情”,故统称为“陕北道情”。流行于清涧、子长、志丹、绥德、榆林、子州、保安、吴起、定边、靖边、神木、府谷等地。
陕北道情生、旦、净、丑齐全,并以须生、正旦、小生、小旦、小丑为主,花脸无唱腔,均为道白,秧歌风味浓厚,动作大方,以扭、摆为主,无严格程式,生活化动作较多。重唱工,无武打戏。包头(旦脚)和花脸化妆额戴明镜片,下吊两个丝帕。[1]
服装
服装多借用秧歌衣袍,有的则沿用大戏服装。有用民间土布制作的,也有用纸剪成的,因地制宜,无一定规范。
术流派编辑陕北道情作为陕北地方戏曲剧种之一,按其流行地域和艺术特点划分,可分东路道情、西路道情和清涧道情。
东路道情是指民国初年从山西临县等地传入府谷、神木等县与本地语言、民歌等相结合而发展起来的道情。
西路道情是指从甘肃陇东一带,通过皮影、社火等途径传入定边、靖边、横山等县与本地的语言、民歌相结合而演变发展起来的道情。
清涧道情是专指流传在清涧县及其邻区的道情。其中清涧道情最为盛行、最具代表性,被誉为“正宗的陕北道情”。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