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火,亦称焰火。是指那种内装烟火剂、经点燃后能放射出火花的东西。最常见的有连响带升高的“三级浪”,有直射碧空的“流星”,有就地打转的“地老鼠”,有火花并喷的“花筒”,有光电如球的“三花弹”等,民间统称“起火”。这些是比较简单的烟火,还有一种叫“架子烟火”、“盆景烟火”,它能随着火花的喷射,向空中送出摹制的花鸟龙风、人物故事以及亭台楼阁等物象,在空中构成五彩画面.,煞是美观。
烟火始于宋代,《武林旧事·元夕》中记载:“宫露既深,始宣放烟火百余架。”可见其景观之盛。当时始于宫廷,后在达官巨贾中,每当元夜,通宵放烟火以为乐的,大有人在。
明初的瞿佑有过这样的诗句:“天花无数月中开,五色祥云绕绛台。指的就是架子烟火。到了清代,自从西洋烟火——礼花炮传人我国以后,烟火的花色就更多了。不过流传在民间的,大多还是自制的架子烟火,这种烟火,常用雄黄来产生黄烟,以象征吉祥和避邪。
临汾一带,元宵节放烟火,兴在正月十六或二十。除了灾年和战争年代外,一般都规模不同,程度各异地放放自制的烟火 (俗称土火)。临汾城内于1955年的元宵节放过一次架子火,其规模之大,时间之长,花样之多,制作之精,放射之美,实属罕见。是时,欣赏者摩肩接踵,争相参观。据说第二天仅在商会就捡到各样鞋数十只,可见观众之多,拥挤难移的程度。
据原山西省民间文艺家协会指导委员会委员、临汾市工人文化宫离休干部孟华先生(已故)在他的《中国传统节日趣闻》油印资料中记载,他小时候(抗日前夕)在故乡北戌村看过一次烟火,记忆犹新。村东门外有火神庙一座,庙前一片空地。面积约达十余亩,这就是烟火场。火场的布局大致是:正南门为大门,取南方丙丁之意。门楼用松柏枝扎成,并以彩绸和五彩缤纷的纸花镶缀其上。步入大门,迎面一座照壁,名曰“炮牌”,照壁前蹲着两只纸扎狮子。整个照壁从上到下,横挂十几排皆由本村姑娘和新媳妇亲手精心刺绣的花牌,每个花牌内皆装一枚花炮,真是琳琅满目,观者无不赞叹。火场一周若干“灯火”(即用一根木掾,上面扎一纸糊方斗,方斗四角遍插“起火”),围成一道灯墙。墙内一周摆若干“桌火”,即每张桌上均有一组烟火,或设一个典故,或演一个故事。诸如“桂香研磨”、“猫扑麻雀”、“松鼠吃葡萄”、“关公斩蔡阳”、“天女散花”、“麻姑献寿”等等,名目繁多,不胜枚举。桌火之外,正东绑一高架,呈“丰”字形,名曰“老杆”为全场之冠。因为它骨架高耸,每层担子两边又各悬一方斗,并有多少花絮从横其上,故而雄伟壮观,令人振奋。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