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丹阳大麦粥——网络品牌推广案例分析

家乡区县: 江苏省丹阳市

内容提要:
大麦粥绝对是丹阳的一大特色。在丹阳家家户户都有喝大麦粥的习惯。丹阳人在夏天的晚饭绝对离不开大麦粥的。中医认为大麦具有健脾和胃、养阴消暑作用,所以建议大家在夏季坚持喝大麦粥。 从中医的角度看,大麦粥有两大功效:一是健脾和胃。二是消暑解热。所以大麦粥对身体绝对是有好处的,作为一个地道的丹阳人,我觉得有必要进行推广。
报告正文:
大麦粥虽普通,但只要尝过,就无法忘记那黄澄澄的粥带给你的无尽回味,平淡却涌起家的感觉。丹阳是江苏镇江境内一座历史悠久的古城,到过这里的人都知道,南朝石刻与黄酒是它远近闻名的两样特色。然而,只有熟悉它的人才知道,这里还有一种虽然普通却不寻常的食物:大麦粥。只要你尝过,就无法忘记那黄澄澄的米粥带给你的无尽回味。 说起这大麦粥的不寻常,历史上还有一段典故。丹阳是座江南小城,著名的京杭大运河穿城而过,因此这里早年的水运颇为发达。话说乾隆下江南时,带着文武百官后宫嫔妃,乘着龙船浩浩荡荡地沿着京杭大运河南巡。一路经过各个大小州县,各级抚台县官们无不拿出当地最奢华的美味佳肴来迎驾,生怕有半点怠慢。巡着巡着,船队来到了丹阳境内。这可急坏了这里的县太爷。因为当地的贫困,县太爷冥思苦想也想不出拿什么好饭好菜来招待皇帝一行。实在没有办法,他灵机一动,派人烧了一大锅当地百姓家中的主食:大麦粥。希望能给皇帝图个新鲜。没想到,乾隆一尝,果真龙颜大悦,此粥不但麦香浓浓,而且十分可口,于是下令赏赐百官,并破例在这个江南小城多停留三日。 吃多了大鱼大肉,偶尔尝到这样清香爽口的大麦粥当然是惊为天物。但要是三天顿顿都以此为食,乾隆可就受不了。到了第二日,一干人等就已是饥肠辘辘。只是皇帝金口玉言要在此地停留三日,总不能出尔反尔,于是,乾隆与嫔妃大臣们只能喝了三天三夜的大麦粥。临走,乾隆颇为感慨地发出一句话:丹阳,可真难过啊!这句话后来传到民间,传来传去,竟成了:丹阳人可都是大麦粥命啊! 且不论这传说的真假,大麦粥倒的确是当地的一大特色,几乎每家每户的早餐桌上都少不了。
大麦粥虽只是一道简单的食物,但是它的做法却颇为讲究,大麦粉是用元麦磨碎而制成的。熬粥时取一勺清水,加入两小勺元麦粉调匀,当锅里的粥煮开了之后,一边用勺搅拌已调匀的元麦粉,一边缓缓倒入锅中,再放入适量的食用盐,在锅中搅匀,用来提炼香味,而碱放多就会涩些,少了就只是一锅清汤,寡然无味,当粥色微微泛黄时,便可食用了。开锅后,香味扑鼻而来。让人久久不能忘怀。
农谚云“芒种到,割麦无老少”。大麦,与丹阳人民结缘根深蒂固。《丹阳县志•风土》载:“大麦,长芒,白粒,早熟者曰:‘三月黄。’”《本草纲目•谷部》载:“大麦味甘,性温,微寒,无毒。主消渴除热毒,益气调,滋补虚劳,使血脉强壮,充实五脏,助消化,不动风气。”大麦混身都是“宝”,千百年来,不少人只知“吃”,而忽视大麦的药用功效。
丹阳大麦粥又名“粯儿粥”。《丹阳县续志》载:“麦粉为粥,富家犹然。”清朝我县吕城人黄之晋,有《麦粥》诗云:“古风唐魏俭犹遗,麦粥齑汤户户炊。”大麦粥还能治病救人,最早见诸史载的故事出自梁朝。
萧衍,居家南兰陵(今丹阳市),后来做了梁朝皇帝,史称“武帝”。《梁书•武帝纪》载:萧衍在荆州任职随郡王府咨议参军时,忽觉父亲有难,连夜驰归,路上不眠不食,不暂停歇息,数天数夜赶路,到家时形毁骨立,家人都不认识他了。萧衍见父亲已死,悲哀恸哭,口吐鲜血,一场大病,粒米不能进。每天以二溢大麦(粉)煮粥,调养身体,竟奇迹般地治好了这场大病。
如今,城乡人民生活改观,仍一如既往地依恋大麦粥。 在丹阳,每户人家早饭都会烧一大锅大麦粥,冬天,趁热喝一口粥,吃一口点心,味道香醇,满口麦香。夏天时,等粥完全冷却,既解渴又降温,要比饮料和茶效果更好。大麦粥的功效与大麦茶相似,能帮助消化、去脂减肥,补气宜中和胃,能使身体更强健。大麦富含可溶性纤维,但匮乏色氨酸和赖氨酸。烹制过的珍珠粒大麦含有烟酸、铁、锌、镁、钾、叶酸、维生素B6、维生素B1、铜和磷等。
食用碱主要用来提炼香味,并让粥更糊稠。所以在做丹阳大麦粥时,碱不能放太多,如果碱放得太多的话,吃到嘴里就会有一点苦涩
大麦具坚果香味,碳水化合物含量较高,有消渴除热的作用,还可以增强体力、滋润肌肤,且有利于呼吸系统。
活动总结:
转眼能力秀已经接近尾声,参加这个活动的体会真的很多。不足真的很多,比如文章有点少,而且文章的语言都比较平常化,不怎么优美。梧桐子也是有点少的,相对于其他同学来说这点点梧桐子数真的有点少了,有些同学都已经突破上限,差距确实很大。不过自己在“我为家乡代言”上也努力了这么久,还是有很多收获的,比如懂得了坚持和竞争的意义。在这个活动里面,我介绍了自己家乡的很多东西,包括景点,学校,经济发展状况,以及特产等等,当然也包括我们丹阳的著名小吃大麦粥,我对自己的家乡做了比较系统的介绍和宣传。通过梧桐子的互送,也感受到了其他同学家乡的文化,增长了不少见识。我一共写了38篇梧桐自文章,在同学们的相互帮助下,我也取得了一些成绩,拿到了908个梧桐子数。

sour grape(2014-12-10)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