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襄汾——文庙的建筑辉煌

家乡区县: 山西省襄汾县

     古太平县城里有一群颇具特色的古建筑,最引人关注的当推文庙。她北接城隍,南跨试院而连社稷,在古建筑群中居于中心地位。

      汾城文庙布局的完整和保存的完好,在北方乃至全国也不多见。未到文庙,首先映人你眼帘的就是三层楼高的魁星阁,砖木建筑虽有小损,但飞檐翘角古韵尚存。从它身边走过,仿佛感到了当时人们对主宰文运兴衰的魁星神的虔诚以及对文化的渴求。文庙的大门向南而开,在门的南面隔路有大影壁相对而立,靠近地面的壁脚古砖已有些斑驳,影壁四周的砖雕被土泥摸平且有白灰覆之,意在保护。也有不甘寂寞的雕砖破泥灰而出,一显风采,人们虽可窥一斑而其它则不得而知。门左侧未上台阶,有一块石碑刻着:“文武官员军民人等至此下马”!

     文庙的门楼用石料建筑而成,由正门和东西两角门相组合。石质浑朴,整体建筑显得古拙庄重。为固定竖起的石条门框,呈三角形的石雕夹着门框的石条下方,做工者还嫌不够,在这些石件上凿有洞也,用铸铁灌之。在石门框的中央,两对石柱南北斜撑,四根斜撑的石柱上雕刻着的盘龙,尽管都爪握鲤鱼,但形态各异,或昂首向天,或侧面吸珠,或倚柱似与鱼语,或正面伏柱下冲。生动形象的造型,自然使人们想到鲤鱼跳龙门的种种。门正上方刻着“棂星门”三个字,左角门的上方刻有“德配天地”,右角门上方刻有“道冠古今”,对文圣孔子的无上尊敬由是可见。门楼背面写着“金声玉振”四个字,色如碧玉,其鲜丽如新.令人对古工艺叹为观止。

     进门到走向正殿过厅的院中,一个突出的建筑是俗称的状元桥。这个建在院中心的向南呈半圆形的泮池,青砖做的拱桥南北卧在池中,桥栏上的石雕质细工雅,梅、兰、竹、菊、荷花、牡丹等,极是别致。每块石栏雕画,都有石柱凿槽联接,石柱顶雕着的狮子娇憨可掬。据说当年除几条过道外,此院中绿草茵茵,古柏成荫,鸟雀啼鸣,栖禽成窝。每当祭孔之时,官员和有功名的学子从桥上悠悠而过,其他人等绕池而行,池中游鱼与院中景致相映成趣,场面十分壮观。或许这如月之池,加之圆如日之桥洞,意在激励学子日月苦读圣贤书,方能过这如飞虹般的拱桥,而登堂人室有所作为。在泮池东有斋宿厅三间,泮池西南有省牲所、宰杀所数间,以供神职人员生活之需。泮池西建有忠义孝悌祠,所奉县域内不同方面的典型人物,彰其事迹,资人效仿,现祠已毁,门尚存。戟门三间角门两间,戟门又称之为大城门。琉璃瓦布顶,正脊中间有楼阁式宝刹。戟门内两侧竖碑刻 14通,其驮碑之龟,首缩而不伸,有说意寓进入崇文庙,就到了知识的最高殿堂,即使你再有学问,也不能“关公面前耍大刀,孔夫子跟前卖斯文”,应该谦虚而不张扬。这里,尤其引人驻足观赏的是文征明的两块碑刻,书法艺术价值极高。戟门西有乡贤祠,戟门东有名宦祠。乃供祭太平名流和外籍为官太平政绩显赫者的地方。

      过戟门之后,就进入了大成殿的院子。大成殿面阔五间,重檐歇山顶,屋面琉璃瓦罩顶,四周回廊回抱,殿前在次间出厦三间,殿中正位,是至圣先师孔子。东配是复圣颜子,述圣子思子;西配是宗圣曾子,亚圣孟子。东哲、西哲各有先贤六人。其名讳略而不述。大殿现在尚好,大殿前的方形月台基本完好,三面石阶,是孔子祭典乐舞之地。院中东庑原供有先贤40位,先儒34位;西庑有先贤39位,先儒33位。现在两边过廊上,摆满了近年来县委、县政府从本县域内民间抢救收回的古石碑,内容丰富,对研究过去的社会发展很有帮助。院中古砖铺地,苍柏成荫。鲍国安、姜春丽主演的电影《人间正道》,曾在此取景拍摄。正殿东北有崇圣祠三楹,万历三年移于此,其名雍正三年钦定,追封孔子五代王爵以祭祀,故其台基高于大成殿约一倍。正殿后有尊经阁,虽木构阁楼已不存,然其遗迹尚在,仍可观出其古之规模。正殿西有明伦堂,面阔五间,悬山顶,大木七檀无廊式建筑。前些年曾有修缮,属元代建筑风格,现殿中有县文物部门存放着的精品石碑。

张雯雯(2014-12-10)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