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春秋时期兰陵县的初建。兰陵,中国古代著名城邑,是今苍山县所辖的中心镇,位于今县城西南23公里。在中国先秦时期,夏、商、西周奴隶制时代,兰陵为缯国属地,名为次室邑。春秋时为鲁国所辖。鲁国大夫季文子设置次室亭。公元前487年为吴国属地。前468年为越国属地。公元前380年左右,楚越争霸,今县域东部南部直到开阳(今临沂)、莒国(今莒县)一带成为楚国新开辟的东北边疆。楚国是最早实行县邑制的国家之一,楚国取得鄫地后,鄫国城池因处于齐鲁边地,便将政治统治中心南移15公里至原鲁邑次室。因春秋战国时期称兰花为君子,具有真善美的品质,孔子将兰香作为王者之香。所以“兰”字具有“王道”之溢美;陵:本义解释为:高平曰陵。在古语含义中,还有攀登、升高、超越、凌驾之意。有“乐土”之意。诗人屈原极爱兰花,在他不朽之作《离骚》中,多处出现咏兰的佳句。公元前319年,屈原任楚怀王左徒时,主管内政外交,此后两次出使齐国路过此地,遂将原鲁国次室邑更名为兰陵邑,初置兰陵县,喻为楚国的“王道乐土”。公元前261年,我国战国时期著名唯物主义思想家荀子(公元前313-前230年)曾两任兰陵县令。秦朝实行郡县制,兰陵县属东海郡所辖。秦、汉、三国时期,今县境设有兰陵、襄贲、缯3县,兰陵县地域最大,人口最多。公元291年(晋惠帝元康元年),西晋从东海郡中析置兰陵郡,下属兰陵等县。西晋“永嘉南渡”后,兰陵南迁侨民曾在江南设置兰陵侨县,有南北兰陵之称。北魏时,设置兰陵郡和兰陵县。隋时和唐初,设有兰陵县。唐贞观元年(627年),唐太宗实行“贞观之治”,重新实行州县两级行政区划制,兰陵县废,县境分属氶县、临沂县。至此,兰陵县存废时间1000多年。
2、南宋时金国在兰陵重设兰陵县。南宋(1127—1279年)是中华民族大分裂后的再分裂,淮河以北为北方女真族建立的金国(1115—1234年)统治。金在兰陵重设兰陵县,从1127年至1265年,存废时间为138年。元初时撤销兰陵县,今县境分属峄州和沂州临沂县。明清两代县境分属沂州府兰山县、郯城县、费县、峄县。鸦片战争以后,今县境分属临沂、郯城、费县、峄县,兰陵地区为兰山(民国时期更名临沂县)的西南乡。清政府为维护地方统治,镇压农民起义,兰山县在兰陵镇设立分防县丞镇守。
3、抗日战争时期兰陵县的存废。1936年6月,我党在抱犊崮山区建立抗日民主根据地,成立中共临郯费峄四县边区县委和统一战线性质的“四县边联办事处”,简称“边联县办事处”,1941年2月成立边区县抗日民主政府。随着抗战形势发展需要,1942年8月,中共鲁南区党委决定在临沂县西南部和边联县南部地区成立中共兰西工委,1942年10月,鲁南区党委、行署决定设置兰陵县,中共兰西工委扩建为兰陵县委,1943年3月成立兰陵县办事处。1944年8月成立兰陵县民主政府。1944年3月,为纪念牺牲的鲁南区党委书记赵鎛,将“边联县”改称赵鎛县。1945年9月,抗日战争胜利,临沂城解放,临沂县抗日根据地大部划归赵镈县。10月,兰陵县撤销,其部分辖区归属赵鎛县。1945年底,今县境只有赵鎛县一个建制。
4、解放战争时期兰陵县的设立。1947年春,国民党军向山东解放区发动全面进攻,中共鲁南区党委、行署决定缩小县级行政区划,将赵鎛县东部析出置县,为纪念1933年的“苍山暴动”,新县治取名苍山县。后因国民党军队占领了赵镈县南半部兰陵地区,为开展敌后游击战,1948年2月,鲁南区党委决定恢复兰陵县,刘向一任县委书记。这时,在今县境内,出现了赵镈、苍山、兰陵三县并存的局面。
5、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兰陵县撤销。1950年5月11日撤销赵鎛县,其辖区并入苍山县。1953年7月,兰陵县撤销,原辖区划归山东省苍山、峄县二县,原属江苏省及山东省突出部分地区划归江苏省,今县境保留苍山县名称。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