秀友李敏--爱国将领张学良

家乡区县: 渭南市蒲城县

在多数人的心目中,张学良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名伟大的爱国者。可是,有人说张学良东北易帜是为报父仇和自保,而且在发动救国运动的学生面前夸口说能劝蒋介石联共抗日,劝说不成,为保其名誉,被逼实行兵谏。此外,他还是“剿总”副总司令,参加围剿红军,颇为卖力,杀了不少共产党人。总之,张学良的功过,众说纷纭。究竟历史的真相如何,应该怎样公正地评价张学良的功过,经过全面的了解张学良跌宕起伏的传奇人生和事迹,综合各种史料可将张学良的主要事迹分为:东北易帜、西安事变、战后爱国情怀。下文将分别对这三个方面进行具体分析、述详。

一、东北易帜——国仇家恨集于一身

张学良青年时代受到很好的中西教育,国家的形势激发了他息内争、御外侮的爱国思想,使他深为中国社会的积弊而焦虑不安,抱有改造社会的崇高理想。

1928年皇姑屯事件后,满洲王之子张学良被奉系元老推上了历史舞台,与日本结下了不共戴天之仇。而日本威逼张学良宣布东北“独立”,张学良身负国耻家仇,顶住日本的压力,毅然宣布东北易帜。尽管这一措施有报父仇的成份,但主要原因是他一向有国家民族观念,他认为“只有国家统一,才有希望转弱为强,否则立刻瓜分的局面终难幸免”。由此可见,张学良背着“冒天下之大不韪背叛父亲”的罪名要求与南京政府和平统一,是从有利于维护民族独立和国家统一的愿望出发的。至于说张学良东东北易帜完全是为报父仇和自保的结论,在事实上是完全站不脚的。况且在东北易帜后,日本统治集体惊呼国难临头,连保守的秘密院也惊叹这是对日本的侮辱,这充分说明了张学良在东北易帜维护了国家的和平统一,打击了日本帝国主义分离东北的野心,是顺应了历史前进潮流的爱国行动。

二、西安事变——民族大义高于一切

张学良于1934年奉命围剿红军,但并不能对他过于苛刻,毕竟他是蒋介石的部下,奉命办事也是迫于无奈。再说,在二次直奉战争中,他就赞许“精兵强卒,保卫桑梓,开发东北,不事内战,抵御外侮”。张学良1936年曾多次面陈蒋介石,要求结束内战,一致对外。充分证明了他思想上并不想剿共。

在一·二九运动中,蒋令张学良向学生动武镇压。他见事情危急,劝阻学生,并为学生的救国热诚所感动,决计用行动表明心迹,并不是为保其名誉,在最后劝说无效下,发起兵谏,逼蒋改变“先安内后攘外”政策,这需要破釜沉舟的魄力和勇气。然而中华民族抗日战争也由此发生了重大转折。由此可见,他把民族利益看得多重,运动上是“不求见谅于人,但求无愧于心”。

三、战后爱国情怀

张学良以爱国力挽狂澜,也以爱国而长期失去自由,他一贯主张“和平统一,息争御侮”,为了救国救民的目的,放弃了一切,牺牲了自己;他身陷囹圄无怨无悔,即使在他信奉了基督教后,仍不改爱国初衷。他非常希望两岸双方能和平统一起来,“作为中国人,对台湾、对大陆都有期望。所以很不愿意双方分裂”。可见这个人的博大的爱国情怀。

总的来说,张学良先生是伟大的爱国者。在民族危亡的紧急关头,他从全民族根本利益出发,使得历史向着有利于中华民族抗战、复兴的方向发展。牺牲自己的一切,以爱国的赤诚之心,秉持抗日救亡的民族大义,毅然发动西安事变,联共抗日,为结束10年内战、促成第二次国共合作、实行全民族抗战作出了历史性的贡献,堪称中华民族的千古功臣。他的卓越功勋和爱国风范,彪炳青史。

再见小时候(2014-05-01)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