府君山。。。。。

家乡区县: 天津市蓟县

 华夏人文初祖轩辕黄帝问道的典故流传甚广.<庄子·在宥>说:黄帝当上天子的第十九年,到崆峒山拜见广成子(广成子是道教的始祖),求治国修身之道.第一次,碰了壁,受到了广成子的讥讽.黄帝很惭愧,回去后,捐弃天下,筑起一间别室,闲居默想三个月之后,再去求见广成子,广成子接见了他.
关于黄帝问道之所的崆峒山,究竟在什么地方?自古以来,众说纷纭.史学界一般以司马迁<史记>中的寥寥数语(西至于空桐,登鸡头)作为定论,认为甘肃平凉的崆峒山就是黄帝问道之所.其实,汉朝距黄帝时代已有三、四千年.司马迁为考证有关黄帝的神话传说,虽然西到甘肃、北过涿鹿、东到海滨,南渡江淮,踏寻了黄帝诸多足迹,写了<史记·五帝本纪>.但是,受当时各方面条件的限制,他没有到过燕山腹地,没有找到轩辕黄帝的"根".当然,他不可能对全国地理进行全部踏查,因此也就不知道其他地方也有崆峒山.据我所知,全国各地有崆峒山八、九处之多.其中,甘肃3处,河南2处,四川、江西、宁夏、天津蓟县各1处.近年来,经过笔者查阅大量史料和所作的一些考察,认为黄帝问道广成子的崆峒山,就是蓟县城北的府君山.
1、蓟县的府君山坐落于县城北,明代以前叫崆峒山.山中多洞,其中穿云洞、山顶洞、白大洞等较为有名.崆峒积雪,为古代渔阳八景之一.明嘉靖,清康熙、道光,民国时期的<蓟州志>和<钦定盘山志>等,对此山都有著述,并都有黄帝登此山问道广成子的记载.<名胜志>、<太平寰宇记>、<光绪顺天府志>、<天府广记>、<畿辅通志>、<日下旧闻考>等志书也大都肯定了<蓟州志>关于黄帝问道崆峒山(府君山)的说法.清代道光年间<蓟州志>里附有一幅<崆峒山图>,清晰地标明了广成子殿的位置.明代以后,山上建有崔府君庙,故改称为府君山,沿用至今.
2、<山海经>为先秦古籍,是我国第一部描述山川、物产、风俗、民情的大型地理著作,又是我国古代第一部神话传说的大汇编.它记述了黄帝至夏商周先祖们在燕山一带活动的情况.清代毕沅在校<山海经>序中说:"<山海经>作于禹、益,述于周秦,其学行于汉,明于晋."屈原在<楚辞·九歌·云中君>说:"览冀州兮有余,横四海兮焉穷?""君"就是轩辕黄帝.这句话的意思是:为什么轩辕黄帝特别关照冀州?冀州,自古即指燕山一带,为九州之首.明代史学家孙承泽说:"黄帝都冀".明代大学问家顾炎武在<日知录>中说:"古之天子常居冀州,后人因以冀州为中国之号."黄帝都城在冀州,因此特别关照冀州、经常在燕山一带活动,是情理之中的事.据<礼记·乐记>记载:周武王伐纣成功,未及下车,立即封黄帝之后于蓟(当时的"蓟"指北京地区;清华大学任重远教授认为在河北玉田县),表明至西周时期,燕山一带仍是黄帝后裔活动地带.原中国考古协会理事长、著名考古学家苏秉琦认为"轩辕国在燕山一带很有道理."他在<华人·龙的传人·中国人———考古寻根记>(1994.4辽宁大学出版社出版)中说:""五帝"(黄帝、颛顼、帝喾、尧、舜)前期活动中心是燕山南北."蓟县地处燕山腹地,理应是黄帝经常往来巡幸之地.
3、清华大学任重远教授经过数年考证研究,认为燕山一带是黄帝活动中心,并著作了<迁安黄帝古都>一书(香港利华出版社2002年出版).该书对甲骨文<小屯·乙编·7171正片>进行了破译,该片记载了"黄帝在幽州无终山中习武练斧"的史实.由此,黄帝经常在蓟县一带活动,得到了证实.任重远教授还对郭沫若编纂的<卜辞通纂·天象·第四三一片>进行了重新诠释.此片明确写道"黄帝在无终山中的空同山上问道于广成子".同时,此片还记载"商代之王,在北京平谷南10里气鼓山第一次冒出气后第十一日(甲日),在黄帝问道广成子之处(蓟县崆峒山),用"帝牛(洗涤三个月的牛)"祭祀"甲"名为首的十位先祖."商代,距黄帝年代较近.甲骨文,是中国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的文字.殷商甲骨文记述的黄帝在无终山舞斧、问道的史实最为真实可信.这为黄帝活动区域及问道之所提供了最为可靠的证据.蓟县,古为无终子国,今日的县城就是当时国都所在地,这已为史学界所公认.蓟县区域内的燕山余脉古代曾统称为无终山,而府君山则是这一地区无可争议的崆峒山.
4、<尔雅·释地>说:"岠齐州以南戴日为丹穴,北戴斗极为空同."这句话意思是:齐州(冀州)南部为丹穴,北部为空同.明确指出<庄子·在宥>中的崆峒山在冀州北部而不是在河南.明代史学家孙承泽所著的<天府广记>载:"蓟州东北有崆峒山,问道广成子处."康熙宠臣朱彝尊非常赞同孙承泽的说法,在<日下旧闻>中,对黄帝问道甘肃崆峒山之说,提出了质疑,也可以说予以否定.文中提出:"然稽之尔雅,北戴斗极为空桐,空桐之人武.司马彪注<庄子>亦云:"空桐当斗之山.则空桐宜在北矣."且问道之文载于庄子,其初往见广成子,谓帝不足以语至道,退而筑特室,席白茅,闲居三月,复往要之.当日帝邑于涿鹿之阿,去蓟甚迩,故不难复要之."乾隆年间于敏中等人编写的<日下旧闻考>引用了朱彝尊的这段原话.这段话的意思是说:按照<尔雅>之说,崆峒山应在北方.黄帝邑于涿鹿之阿(现河北省涿鹿县),离蓟县较近,黄帝第一次问道碰壁,闲居三个月后,又去蓟县见广成子不是难事,比较符合<庄子>记载的史实.笔者粗略计算一下,涿鹿离蓟县还不足200公里,而离甘肃平凉直线距离也在2000公里以上,且还隔着太行、吕梁等众多山脉和黄河、汾水、渭水等天险,在当时环境恶劣、交通极为落后的情况下,黄帝怎能在三个月内轻易两度远涉甘肃平凉呢?
<光绪顺天府志>还记载:"蓟县有笄头山,空同、笄头相去不远".符合<史记>所说黄帝到空同登鸡头之说.
5、黄帝问道蓟县崆峒山,在唐代大诗人陈子昂的诗文中得到印证.<陈子昂评传>(1987年西北大学出版社出版)载:公元697年三月,陈子昂随武攸宜征讨契丹孙万荣,驻扎在渔阳城(蓟县).前锋指挥王孝杰轻敌冒进,在山海关中计,17万将士死亡殆尽.消息传来,全军震恐,不敢进.危难之际,陈子昂挺身而出,两次进谏,不但不被理睬,反而被降了职.苦闷与悲愤交加的陈子昂,驱马出蓟门,登蓟丘(崆峒山),到平谷渔子山(鱼山)拜谒黄帝陵,作<蓟丘览古赠卢居士藏用>七首,以抒愤慨,并在序文中写道:(这里)亦有轩辕遗迹也!许多人在注解陈子昂这部分诗文时,误把渔阳当成北京.其实,在隋朝大业末年,无终县就改名为渔阳县(此前的渔阳在怀柔、密云一带,即陈胜、吴广戍边要去的那个地方).隋朝以后,渔阳即指蓟县.唐代,北京改称幽州.渔阳县(蓟县)历属玄州、幽州、营州、渔阳郡,直到唐开元十八年(公元731年),置蓟州.陈子昂随军驻渔阳,就是驻扎在蓟县.古代北京有蓟门、蓟丘,蓟县境内,古代也有蓟门、蓟丘,这往往为人们所忽

...

(2014-12-10)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