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口是一个已有400多年历史的小镇,明朝嘉靖五年(1526)三水建县至1945年,其县城一直设在河口。河口处在三江交汇点,是广州通往粤西、广西交通门户,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英国殖民主义者早在1898年便迫得清政府把河口辟为通商口岸,并在此设立河口海关。美国合兴公司于1903年以河口为始点,修筑了广三铁路。河口因其悠久的历史,一批明清时期的古建筑和极具欧陆风情的楼宇,加上三江汇流处鸳鸯河的壮丽景色,形成富有河口特色的文化景观,成为我区发展旅游业的宝贵资源。
五处古迹
海关大楼:在河口圩北岸看到,当年遐迩闻名的三水河口“海关大楼”是座四层大楼,西洋建筑风格,至今保存良好。《三水县志》里面记载道:“光绪二十三年正月廿四。据《中英续缅界商务条约》中附款19条及《西江通商专約》,梧州、三水等为口岸。五月初六,英国政府派员在河口圩设海关。”这是英国在中国设立的早期海关之一。1997年,广州海关还在此隆重举行三水关建关百年纪念仪式。“海关大楼”见证了中国沦为半封建半殖民的历史。
半江桥:离海关大楼100米远的半江桥,为军阀余汉谋主粤时于1936年拨白银20万建造,用作军运。桥为钢筋混凝土结构,长237米,宽3.8米,由江岸伸至江心。江心终端为三层,水涨水落皆可从桥面上落。建成后河口沦陷,此桥未作军用,成为码头。当地百姓也称为“顺母桥”。传说余汉谋母亲常乘火车到河口,再驳艇转搭轮船回肇庆,为免除其母驳搭之苦,余汉谋特修建此桥。
河口邮局:半江桥头,有座米黄色两层楼,与众不同。当地居委会的老林告诉记者,这幢楼就是当年盛极一时的河口邮局。如今,门楣上镶着“河口文化活动中心”,门旁挂着“群星曲艺社”、“图书馆”两块牌,成为群众文化娱乐活动场地。据记载,三水于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开办邮局,设在县城南门。1920年,迁至现址河口桥西路西街1巷1号,辖下白坭、大沙圩(高要市)、富湾圩(高明区)等9处代办所。1939年10月14日,因抗日战事影响,三水局终于停闭。
广三铁路终点站:位于河口的三水站是具有百年历史的广三铁路终点站。广三铁路由美国合兴公司投资修筑,1901年8月动工,1903年建成。广三铁路与西、北江航运连接,是当年通向粤西、粤北主要通道。三水站主体建筑也是座米黄色的砖木结构两层楼房,建于清光绪年间,是目前广东最古老的火车站。
现在车站一片凋零,两组铁轨静静横卧地面,百年前熙熙攘攘的繁忙景象不复存在。住在附近的李婆婆说,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这里还非常热闹,三水人去广州、佛山都喜欢到此坐车。1997年5月,三水站被列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在,这座百年老车站已圆满完成历史使命,正在颐养天年。
魁岗文塔:在三水,河口魁岗文塔是目前全区最古老的文物保护单位。关于魁岗文塔的身世,《三水县志》里记载道,塔建于明代万历三十年(1602年)。清道光三年(1823年),三水知事李可重修文塔,两广总督阮元于塔的门楣上题“文星开运”,李可再题左右门联:“奎炳三垣光肄水,笔扬七曜贲昆山”。塔的第三层题有“灵杰阁”,第五层题有“大奎阁”。塔周原有围墙高4米,墙上嵌有许多石碑,记述建塔经过及重修年代和主事人、捐款人的芳名。可惜,“文革”期间,围墙被拆掉,从此石碑散失殆尽。魁岗文塔历经400余年,自1823年重修之后,久未修葺。1984年,三水县政府拨专款10万余元进行大修,使塔焕然一新,雄伟壮观。1986年被列为佛山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