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回忆之换糖的

家乡区县: 江苏省句容市

“破布烂棉花拿来换糖!”
过去,村里经常有挑着担子卖东西的。什么卖货的卖瓜的卖豆腐的,还有用面粉换面条的,最受小人喜欢的是换糖的。
换糖担一般是两只箩筐,上头搁一只四方木头盒子,一头放一板麦芽糖,另一头的木盒里放针线、儿童玩具、日用小百货等物,箩筐里则盛放收购来的废品。
换糖的挑着担子,走街串巷,手中的小铁锤不断敲打一块铁片,发出叮叮当当声,嘴里不停地喊:“破布烂棉花拿来换糖!”
换糖的之所以叫换糖的,是因为糖是以物换的,不必用钱买,当然,能给钱是最好了,可是那时候那么穷,想收钱也没有,它延续的是最原始的以物换物的贸易方式。
可以去换的物品很多,什么鸡毛鸭毛鹅毛,鸡胗皮鸭胗皮,破布头破鞋子,破铜烂铁,头发肉骨头,都可以拿去换。后来有了塑料,有了牙膏,换得最多的就是牙膏皮子了。
远远地就听见村头传来了叮叮当当的声响,小家伙知道,换糖的来了!条件反射般地在家里翻腾起来,找到一样,高举着直奔换糖的而去。有的趁着大人不在,三下两下把还没用完的牙膏挤个干净。
那换糖的把破布烂棉花放进担子一头的筐中,然后举起手里的两块铁片,一块对准糖,然后用另一块在上头轻轻一敲,叮的一声,一小块糖就敲了下来,口水来来的小家伙连而三地塞到嘴里。 轻轻一咬,呀,真甜。
换糖的除了糖,还有火柴,肥皂,纽扣缝衣针,顶针,樟脑丸,铅笔墨水,五颜六色的线,牛皮筋,发夹梳子小镜子等,交换时也不用秤称,毛估估用手一抓,立即敲糖,还是换给你什么。
换糖的十天半月才出现一次,一出现,除了村里的小家伙一轰窝地围上去。大姑娘小媳妇也兴致勃勃,看有没有新式的发夹,头绳和时令货。
因为有了换糖的,小家伙们把什么东西都当作宝了。家里真正能用来换糖的东西很少,只有靠自己去捡来。什么破的玻璃呀,破铜烂铁呀,旧书废纸呀等等。路上发现一小块,赶紧宝贝似的拿回家,等待着换糖的到来。
换糖的,一家一户地挑着去,把担子歇在农家门口,有小孩子拿出家中贵重点的铜块、牙膏等东西来换,换糖的总要询问家长是否知道是否同意,如果家长不知道,他是不会收的。在讨价还价中,换糖的也常愿意给小人加添一颗糖,给村妇多一根针。
太阳下山,赶不回去了,换糖的就歇在村里的村民家中,临走,给几块糖。
一种最普通的麦芽糖,却是多少代儿童梦寐以求的精美零食。在艰难的岁月里,带给多少辈人童年的甜蜜。
换糖担,晃悠悠一步步走入历史的深处,可忆不可及。  

曲开伟(2014-12-10)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