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总兵柴大纪在公历1788年8月离开了人间,按照阴历计算,为清乾隆五十三年七月辛已。虽然他最终是被乾隆皇帝下令处斩的,但其中却与福康安大有干系。
柴大纪死的时候59岁。他一生戎马,为大清帝国立下了赫赫战功。其中尤以镇压林爽文起义的功劳最大,维护了国家统一,领土完整,社会安定。
可就在柴大纪死期的四个月之前,林爽文也被乾隆皇帝下令处斩于京城西市。要知道,柴大纪曾因镇压林爽文有功,被乾隆皇帝几度封赏,爵位至伯爵、太子少保。
一个是有功于国的当朝一品大员,另一个是打着“反清复明”旗号、不惜陷百姓于战火的起义军首领。两个身处对立面的人物,因为国家,因为君王,因为各自的立场不同,而发生了激烈碰撞。可最后的死期、死法竟如此惊人的相似。其结果,引人犯疑。个中原委,引人深究。
总兵上任
柴大纪是衢州江山人,字肇修,号东山。幼年习文,后弃文习武。清乾隆二十八年(1763)中武进士。历任福建福宁镇提标左营守备、右营游击,澎湖水师营游击、参将,南湖洞庭协副将,福建海坛镇总兵。四十八年,改任台湾镇总兵,为台湾地区最高军事长官。
他到台湾上任的时候,林爽文纠结的党羽已经有相当势力,并开创了一个天地会。这时的台湾隶属福建省,府治设台南,下辖四个县:诸罗、彰化、凤山、淡水,均在台湾西南沿海今台南、高雄一带。
此前,因为台湾地域辽阔,清廷便增设彰化及淡水两县。朝廷原以为多设几个官吏,可以造福百姓,及时为百姓解决问题。可哪里晓得多一个官,竟只会多一分剥削,对于百姓,反而有损无益。
林爽文,原是福建漳州人。乾隆三十八年,他17岁,跟随父母移居台湾彰化县大理杙,靠帮人赶车为生,曾经也当过县衙的捕役,性情豪爽,喜欢交朋友,社会联系广泛。
林爽文本没有什么势力,之所以能够起兵造反,是因为台民一半是本地人,一半是乔迁过来的外地人,彼此不和睦,时常发生争斗,地方官不去弹压。于是,林爽文就假借和解的名义,纠结党羽,开创天地会。起初入会的人不过几十名,后来竟越来越多,连官署的差役也都入了会。官吏虽有些耳闻,却得过且过,不愿意追查,因此天地会竟能横行几十年。
柴大纪到任后,得知天地会如此横行无忌,便下令台湾知府孙景燧、彰化知县俞峻、副将赫生额、游击耿世文,带兵前往缉捕。可谁又能料到,这孙景燧等人竟都是些酒囊饭袋,哪里敢去与天地会斗?但因上司有命,不得不服从,只好硬着头皮去搜查。
收复诸罗
林爽文与其党羽所住地为彰化县大理杙,此地山林茂密,地势险峻,孙景燧心有顾虑,不敢深入,只好在五里外安营扎寨。
扎营就扎营吧。可孙景燧、俞峻等和手下的士兵平时都是白吃白拿老百姓习惯的人,所以即使是出来执行命令,也难免会去扰民。他们竟然无缘无故放火烧了周围的村落,还趁机抢劫,闹得营地方圆五公里以内鸡犬不宁。
被他们这么一闹,倒戈的局面就出现了。村中的老百姓,原本不是天地会成员,可无罪遭此横祸后,就只好铤而走险逃到了大理杙,哭求林爽文保护。又是一场官逼民反。
于是,为了收拢人心,两天后,林爽文就趁机组织众人出大理杙,趁夜进攻孙景燧的营地。孙景燧连忙逃走,带去的士兵多半被杀死,知县俞峻、游击耿世文亦未能幸免。紧接着,林爽文就攻陷彰化、诸罗,并攻打淡水,朝廷大败,孙景燧、赫生额等清廷官吏全部被杀,士兵无一生还。
至此,林爽文已聚众一万多人。
获悉战况后,柴大纪急忙下令召集士兵一千二百人固守府城。然后亲自率一千四百人,由府城北上五十里作战。在盐埕桥,与林爽文前锋遭遇,奋力将其击退,府城总算得以保全。此役,柴大纪共杀天地会头目六人,会众一千余人。
接着,他又赶紧派人向福建告急。水师提督黄仕简、陆路提督任承恩、副将徐鼎士陆续带兵渡海,支援台湾。不料福建的这些援兵,作战能力奇差,一出击就被林爽文杀败了。任承恩带兵进攻敌巢大理杙,一见路途险恶,也畏惧不前。只有柴大纪收复了一度失陷的诸罗县,并抢修城池,全力防御。
纪律之师
因为黄仕简、任承恩战而无功,清廷将其召回。后派了提督常青为靖逆将军,到台湾督战。又命令浙闽总督李侍尧,调集广东兵四千人,浙江兵三千人,及驻防满兵一千人,奔赴台湾助战。
几天后,常青和副将恒瑞带了几千士兵,在台湾府城与林爽文相遇。清兵一眼朝对方望去,看见刀剑森森,队伍密密麻麻一大片,不知有多少人马,吓得两将领当即拍马而逃。林爽文知道他俩没多大出息,也不去攻城,只在附近村落敲打一番,勒令加入天地会,十来天就又组织了十多万人,一起围攻被柴大纪收复的诸罗县城。
诸罗是台湾南北交通的要塞,又是府城的屏障。如果林爽文打下诸罗城,则可挥师南进,与天地会另一支党羽庄大田部会合,围攻郡城,夺取清军统帅常青所据之地,再转攻鹿港,消灭蓝元枚部,即可君临全台。因此诸罗县城之得失,关系甚大。
柴大纪深知其中之利害,于是想方设法,令全城军民齐心,死守诸罗。为了鼓舞士气,他连续十余次亲自带领数千将士,迎战林爽文的数万之众,杀敌数千。诸罗城固若金汤。
柴大纪的骁勇善战,令林爽文屡屡受挫,大大阻挠了所部席卷台湾的进度。他恼羞成怒,发誓定要攻破诸罗城,诛杀柴大纪,以泄心头之恨。也为了鼓舞士气,他跟部下们说,诸罗城破之日,便是众人享乐之时,允许抢劫三日,所有钱财和美貌女子,谁抢到就归谁所有。
同时,他令部众将诸罗城团团围住,并分出一支党羽,截断诸罗的粮草。可柴大纪却不是这么好对付的,他率领四千守兵昼夜固守诸罗,见到敌势稍微懈怠,便引兵突围,抢夺敌军的粮草辎重,由此,保证城中粮草不至于断绝。
所以啊,乌合之众,终究是敌不过纪律之师的。想那林爽文,本来是想截断柴大纪的粮草的,却反过来被柴大纪抢去了自己本就不多的粮草辎重。
林爽文当然不会这么容易就认输。他一面派人佯装前来投降,一面买通内应,企图以此拿下诸罗城,可惜全被大纪察觉、识破了,一一斩首。
皇帝密令
柴大纪坚难守卫诸罗县城半年多之后,将军常青才派了总兵魏大斌、参将张万魁、游击田蓝玉等人,前去援救诸罗。但进攻三次,都败退了下来。副将恒瑞也派兵去增援,也因为林爽文势力强大,而不得不中途停驻。
清廷屡次催问战况,可常青和恒瑞却只知一个劲儿地请求增兵。惹得乾隆皇帝大怒,又将他俩削职,而派福康安去代替常青,由海兰察去代替恒瑞,并提拔柴大纪为陆路提督参赞大臣,密令他护卫民众出城,然后从长计议。
乾隆帝深知守卫孤城之不易。他担心由于叛军长期围困诸罗城,猛烈攻击,加上将军常青等人又救援不及,待到粮尽弹绝之时,诸罗城就会陷入朝不保夕的境地。
他觉得,柴大纪最后要是落得个城破人亡的悲惨结局,助长叛军的气焰,倒不如先撤出来,放弃诸罗城,先保住有生力量,为日后反攻做准备。于是,思考再三,才密令允许他“卫民出城”。
按常理而论,当诸罗城处于这等千钧一发的危急关头,皇帝没有漠视将士黎民之安危,不责令守臣盲目死守听其灭亡,而是下达了允许突围的旨意。这对于围城之中官民来说,尤其是对负有守城之责的总兵柴大纪来说,简直是绝路逢生,如同得到了救命符一样,应该赶紧设法突围,以摆脱城破人亡之祸。但是,出乎皇帝和京中文武大臣意料的是,柴大纪拒绝弃城突围,向乾隆皇帝上奏,表示宁愿与城民共守危城。
他向乾隆皇帝上奏说:“诸罗为府城北边的屏障,诸罗失陷,府城也危险,且半年来深沟高垒,守御十分坚固,一旦弃城而去,将难以收复。城内外的百姓,不下四万,臣也不忍心一概抛弃,任贼蹂躏,只有死守此城,等待援兵。”好总兵,好提督,好参赞大臣。乾隆帝看完奏章,热泪盈眶,甚是感动,对柴大纪开始刮目相看。随即传旨到台湾,嘉奖柴大纪,封他为义勇伯,改诸罗县为嘉义县,等到克复台湾,令柴大纪与福康安一同来京觐见。
总兵殒命
话说福康安的援军终于赶到了,杀退林爽文,解了嘉义城之围。可这时候,柴大纪的“厄运”也跟着开始了。
那日,福康安带兵到嘉义城下,柴大纪出城迎接,只请了安,没行跪拜礼,福康安心中老大不高兴,但还假装谦虚,要柴大纪一起并马入城。柴大纪也不推辞,立即上马将他带进城中。
按清朝军队的制度,下属迎接上司,须要格外恭敬才是。可柴大纪因为多次受封,身为伯爵,自以为与福康安差不多,稍微有所失礼,本来也无伤大雅,可福康安却在心里记上了一笔,只等机会挟恨报仇。
福康安进城后,休息了一天,就命令海兰察打头阵,自己率兵作为后应,直捣林爽文的大理杙老窝。很快,大理杙被海兰察和福康安一鼓作气荡平,林爽文及其家属没一个逃脱,全部被带到京城。
之后,福康安和海兰察都晋封了公爵,只有柴大纪,却被宣布革职审问。
原来,自从福康安进入嘉义城后,已经派人秘密向京城送了奏折,说是柴大纪阴谋取巧,向朝廷的汇报不实。乾隆帝倒也英明,他料到柴大纪屡屡受到奖励,可能稍微有点自大,对福康安有所失礼,才被后者弹劾。福康安见自己这招没有达到目的,并不罢休,接连又好几次上书,又发动奉命查办的官员也上书说柴大纪如何贪婪,如何骄狂。乾隆帝还是不信,又命令浙闽总督李侍尧负责调查。
李侍尧因为畏惧福康安权势,自然是随声附和。乾隆帝又将开战时削职的任承恩、恒瑞带到京城亲自审讯,这些人都异口同声说是柴大纪酿成祸乱,又暗中阻碍平乱等等。至此,英明的乾隆帝也没辙,只好下令将柴大纪革职审问。
柴大纪认为自己问心无愧,到了京城后,当然更不可能凭空捏造自己罪名,所以一直喊冤不止。乾隆帝亲自审讯,他仍然高喊自己冤枉,措辞激烈,触怒了龙颜,而被命令正法。
可怜一片忠心的柴大纪,就这样无罪遭刑,横尸西市。而任承恩、恒瑞等人,反而得以保全性命。
后记:
查资料得知,历史上关于柴大纪的功过是非,有不同的说法。
他镇压天地会起义,从某种层面来讲,属于不光彩的一面。但是,换一个角度再看,假使林爽文胜利了,占领了全台湾,或者进行无休止的反清战争,这将给海峡两岸人民带来多大的灾难。所以,柴大纪与起义军作战,实际上是为了维护国家统一,领土完整,社会安定。这是作为臣子对国家应有的责任。
另外,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柴大纪死得冤。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