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富平县齐村镇安乐村,村民都掌握着两门方言——在村里说山东话,走出村外就说陕西话。原来,他们的先祖是山东“移民”。为逃避饥荒,来陕定居已140余年。12月10日,记者来到安乐村,探访“山东村”。
村民回忆:“听长辈说,我们是一路讨饭来的”
安乐村位于富平县齐村镇,是个较大的自然村。全村近4000人,均为山东人的后代。村民以种小麦、玉米、红薯和豆类为主。村民都知道自己是山东人的后代,自清末迁入,已经140余年。
据原富平县县志办办公室主任范志 强 介 绍 ,清 朝 光 绪 年间(1876-1878),陕西关中连遭三年大旱,饿殍遍野,十室九空。几次灾情过后,渭北平原人口剧降,土地大面积荒芜。时任富平县令的山东淄博人焦云龙见状,写信动员山东乡亲来陕西落户。恰逢山东胶东半岛、青州府和莱州府常年遭灾,农民难度饥荒。在听说“落户西安府(清称),人人有饭吃,家家有地种,天天吃白馍”的号召后,许多农民变卖家产,靠乞讨、卖艺,一路跋涉3000余里,来到陕西安家落户。
通过给陕西当地人打工、织布,交换荒地,这支山东移民逐渐在陕西定居下来。凭着勤劳、团结,山东移民终于在此扎根,形成村落。这些大大小小的村落,如今还散落在渭北平原,三原、富平、蒲城一带均有分布。
为了纪念这段历史,山东庄大多取名为双合村、双富村、安乐村或太平庄等。有些村还以山东地名命名村庄。如蒲城的“高密庄”,阎良的“淄川堡”。
百年“山东村”:口音未改却习惯了陕西的生活方式
上世纪70年代末,西安知识青年刘西平曾在安乐村插队。
“村民管爷爷叫爸爸,父亲叫爸,妈妈就叫妈,奶奶叫妈妈。”刘西平回忆说,村民还保持着山东先祖的口音和风俗习惯。就连包饺子也和陕西人不一样,陕西人都是用生肉馅包饺子,村民都是将肉煮熟后才包饺子,“他们还爱做山东煎饼,甜的、咸的、脆的,能做七八种”。
“我们小时候,父母还很爱做煎饼。”村民李江说,如今,村民已经习惯以馍、面条为主食,但晒大酱、腌咸菜、做菜豆腐等饮食习惯还是保留了下来。
除了饮食习惯,安乐村人的生活习惯也与陕西人有很大的区别。李江说,过去村人基本不与本地人通婚。上世纪60年代,村民还坚持通过媒人介绍,在山东省内招婿嫁女,或在村内寻找结婚对象。但随着时代的发展,“现在和本地人通婚�%Bttp://abc.wm23.com/wang347105820网癐制了”。
如今的安乐村,已与当地其他村庄没有区别。上了年纪的村民靠种地为生,年轻人外出上学、打工,路边是与农学院合作建立的温室大棚,村里也盖起了小洋楼。
不少村民自发牵头修起了家谱。村民李江说,自己家族还有专门的理事会,专门修家谱。但大部分村民却“回不了故乡”。现在,他们已习惯了陕西人的生活方式。
h7�经没有任何黜营销能力秀http://weibo.com/3286643813/profile?topnav=1&wvr=5新浪微博http://www.wutongzi.com/kan/shaanxi/weinan_fuping.html我的家乡
http://www.wutongzi.com/index.html梧桐子
http://control.blog.sina.com.cn/blogprofile/index.php新浪博客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