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州旅游——罗浮山(主要山峰2)

家乡区县: 惠州市博罗县

出黄龙洞口西行,过黄牛径,折北而上度雨花桥,直上为华首台。黄龙洞口至华首台约3公里。华首台于唐开元间建寺,明末中兴。岩上侧为怒泉喷薄的跃雪潭。台西溪上有竹篙岭、文殊峰、大小尖峰、百花径。台后为锦屏峰。由华首台登飞云顶,经锦屏峰至杜鹃峰,峰多杜鹃,有长丈余,大合抱者。台南洞口往西约3公里为大洞(大坑 洞),旧有花手寺,寺西有绣花针大王祠,祀明永历虎贲将军王兴,俗称公王坛。自新溪坑至大洞25公里。其间峰岭纵横交错,贯以沙河上游水达泊头而注入东江,皆为玉鹅峰支脉。

分水坳北与坳南玉鹅峰并峙的为泉源山,因石壁出泉而得名。泉流经罗、浮二山相接处分水坳而分流。泉源山上偏西有神湖,广30多米,深17米余。泉源山西南为凤凰台,东北一峰耸立与玉鹅峰相对峙的为铁桥峰。峰顶有石崛起如柱,土人呼为鼎钟盖。峰下新溪坑上有仙女岩,面南背北,冬暖夏凉。内外宽广或称为石屋,疑为单道开石室。新溪坑上下多石潭由分水坳东流之水汇成。坑口多稻田,罗阳溪在其前面流过,为古白角洞。

飞云顶东南,泉源山、铁桥峰之北有石塔。山脊上崛竖13石,玲珑峻伟如刀劈斧削,两山夹之,急趋直下,可望而不可即,景象奇特。旧时山民作水碓造香粉,水声犹如音乐。坑口法云寺,原为晦杲禅师所建云水庵,清光绪年间朗头乡人延请僧人主持,改为观音堂。寺后有晦杲塔。向南跨鹿角坑为玉洞,原名柚子坑。明赵志皋因韩日缵之父伯仪居于此,取“生刍一束,其人如玉”之意而改名玉洞。[5]

飞云顶西1.5公里为浮山绝顶与罗山并峙的上界三峰。屈大均称“飞云西有三峰,亦峭绝鼎峙,午夜可候日,每当雨霁,白云汹涌而出,大风荡漾,乍往乍回,若尚在大海之中浮而未定”。潘飞声《登分霞岭望上界三峰诗》:“飞云峥嵘出天外,上界尚有三高峰”。罗浮仙《题上界三峰》诗:“千径岚光湿不开,洞中楼阁锁琼瑰。罗山万仞云中出,浮岛一峰天外来。五岳神仙多往复,九霄云鹤自徘徊。葛洪高隐丹炉畔,掩映麻姑锦绣台。”上界三峰中,上界峰(上界第一峰)最高1276米,其西北五百丈仙女石为上界中峰,又西北为磨石、穿腰石、青羊石为上界第三峰(蓬莱峰)。前人误以为432峰中最高者为上界三峰,这是由于只凭目测而出现视差之故。

飞云顶北下2.5公里上界三峰下有东西长约500米的杜鹃径。开花时五色纷披,灿烂如同霞锦。径间岗阜盘互交错,俗称五马归槽。清同治间,花手寺僧严光建拨云寺。30年间铁瓦倾坠。再北行2.5公里,有白水门。此处山石黝黑,树高不过4尺,枝干奇古,叶细如九里香,参差错落有致,有如天然公园。其东南一峰为仙女峰,嫣然娟秀,微云环绕如披水绡。

鹿角坑东北有坑,沿坑深入为白石漓。五马归槽东南诸水汇泄于此。为罗浮山南面诸瀑之冠。此处后倚危崖,前阻重岭,从内望外不知来处,从外望内不知去处,因而《罗浮山志》没有记载。由此逾山往北为古桃源洞,即《山志》所称白角洞东北的桃源洞。有桃(子)园乡。昔人称:“其洞幽邃,无游(人)踪。仅白玉蟾访癯仙曾一至”云。

上界三峰北下六七公里,有四方山。山高1011米,高耸而圆秀,上有刘仙坛,旁有石高六七尺,上圆下狭而中四裂,相传为刘高尚真人试剑石,又名刘仙趺坐处。其旁生竹叶符,传说可以镇压龙虎,故又名符竹峰(洞)。旧志多有记述,认为竹叶符、五色雀等为罗浮山的神异之物。四方山东北有双峰名丫髻峰,亦名双髻峰,高796米,人称小罗浮,与龙门县界的丫髻山相接。丫髻峰东南有七星岗,中有单道开石室,旧志称七星岗即白面石。四方山东南为白水门,其间有宽约30米的石池。五马归槽水向东北流汇池中而下泻,与白石漓三叠泉同为山中巨瀑。只不过白石漓直落,白水门稍有倾曲而有所差别。沿瀑布而下约6公里,有3米多高的大石横蓄水势,其上可坐卧观瀑,称为忘机石。循溪北上,山水幽深,顺德黎楷平称之为艮泉。再出为酥醪。从白水门山麓至酥醪约5公里。

酥醪洞周围15公里,形如釜底,为罗浮山深处。屈大均诗云:“社日家家南烛饭,青精遗法在苏罗”,自注,苏罗,罗浮最深处。1721年(清康熙末年)道士柯杨桂于洞中建酥醪院,1742年(雍正元年)改为观。其后此洞亦名酥醪。酥醪观前东北3.5公里为山猪坳,与龙门接壤。西北10余公里与增城接壤。观西为下陂,此间泉石草木如画。观东为流云斜(小蓬莱洞),幽谷深远,外重阻而内旷平,有飞瀑、澄潭,长林修竹左右映带。石刻“何须别问津”5字,名为小蓬莱。又东为茶山(另一茶山)。悬崖壁立,木石佳致。有上下二瀑,下瀑胜于上瀑,为浮水一源。涧边多墨兰,小径多桃梅,谷中有高30多米的苍松。清嘉庆间有道士建庵祀黄野人,遂名黄仙洞。中有茶山坳,建有佛祖寺。坳上有双石峙立如门,伊秉绶题“蓬莱门径”4字。自酥醪至茶山坳5公里。

茶山坳东南下如落深井 ,高下急促往复曲折数十折,俗名风车纽。纽下逾涧有石刻“下铁桥”三字,是为罗阳溪水发源处。自茶山坳顶至七星岗4公里。

上界三峰西北为长沙巊。因其多粗沙而得名。有云母峰,其西有道姑田,石竖潭清,松荫杉绿,有人认为是何仙姑遗迹。其前为八仙观,东南方为跳鱼石。清《一统志》称为山中奇胜处。浮水自酥醪来,流出增城界水口峡,转南入博罗县境道姑田至大石圳,凡三级注于潭,游鱼溯流而上,跃波激水,跳入石瓮中,故称跳鱼石。有白玉蟾“十丈暗波何净明,百尾巨鱼自跳掷”句刻于石上。跳鱼石西南为欧阳岭(洞),自上界峰至此30余公里。

双髻峰群山连绵,东北界河源,迤向西北界龙门,为罗浮山脉来处,此后山脉继续向西北延伸,折而南为欧阳岭,其后为界于增城的牛岭。牛岭有荔枝坳,坳上立增城博罗界碑。此外距欧阳岭10余里,为罗浮山脉去处。

再从飞云顶南下,山裂为深谷,中有四棱石柱,望之如粮仓,是为神仓。其东即聚霞峰,下为玳瑁、鸡鸣诸峰。神仓在朝元洞内,下有蓝寮,明代福建流民曾在此种蓝,土人称为南寮。清同治间,先天教徒林东来此,斩山开道,其徒沈道文建朝元院,并祀孔子、老子、释迦,三教合一,党徒散布南洋(东南亚)各处。朝元洞后溪涧高而流急,出峡,湍急撼崖为瀑布,其源出于飞云顶下分水坳。寮前平坦宽广。隔水而西,黄旗、银瓶诸山匍伏足下,此间多画眉鸟、金鲫鱼、杜鹃花;溪间之石,千奇百怪,嵯峨纡郁,起伏逶迤,于东南诸胜景中别开一面。沿洞前南下,溪流曲折,次第有3道石梁,至石岗口即为朝元洞门户。此间高崖束壑,飞流喷薄,大有一落千丈之势,与黄龙瀑布相伯仲。又下为坳岭。自飞云顶至坳岭约15公里。山势再南止于第一岭。《南越志》云:“罗浮有岭十五,此为入山初地,故名。”

朝元洞西,数峰叠出为黄猿、樱桃、刀子诸峰。下为横磐石,其南为单家村,村后群峰摩天,空潭泻瀑,郁郁苍苍。村西岗阜皆赭色,名丹霞谷。横磐石水流南泻,入石池。沿溪南行,深林巨竹,竹梢高出山谷,是为澜门洞。洞东有土山,隆起而中空,临溪有一米高的洞门,被一棵大树遮掩,须持火低头进入。洞为穹形,直径17米,高一米多,内复有门,洞之大稍逊。其四壁似土非土,似石非石,坚滑如人工磨制。洞多蝙蝠,俗称银窿。罗浮各洞实际上是谷,而此洞则是名符其实的洞,又不以洞为名,且为游人不到,知者极少。自单家村至此7.5公里。

黄猿峰西有白鹤水,有巨石突出山脉而矗立,下杀至麓,涌泉下泻而落,形如白鹤。其东南峭壁亦高数十丈,斑驳黝黑如鱼网,被称为晒网石,石中腰有岩,岩深而远,旦黑色,是为猿猱之宫。岩壁罅隙生长罗汉松、石仙桃、紫背天葵等药物,只有采药的人至此。下为牛百叶,纵横数十亩,众流冲击,乱石环绕。其西北面山脊、石坞连亘数百丈,屹立如城墙,土人称为烂城墙,景色独特。再往西为大凤凰岗,其西即增城县界。凤凰岗南为钟鼓洞。俗讹为獐牯窿。岗上小瀑布,降大雨时声如钟鼓,南出为山西园,有福田圩。自钟鼓洞到山西园5公里。

白鹤水和横盘石水汇流南下为石池,再南下为澜门,其西为澜门洞。自飞云顶西北至五马归槽有小山径,折而南通澜门。两者恰如罗浮山之腹背。钟鼓洞西5公里为浪来山,有瑶族村落土瓜坪(瑶民于清末他徙)。坪南有欧阳洞、长安塘。此地原有南汉刘 奉宸桥,久已荒废。其西北即为与增城交界的牛岭。有荔枝坳,立有增城博罗两县界碑。新中国成立前,每月初一,两县营弁(武官)在此会哨。荔枝坳东南一峰,高耸幽秀,因其状尖锐,俗称尖峰山。黄佐《罗浮图经》称为小罗浮。浮水自跳鱼石南来,经尖峰山下折而南流,经铁场而注入东江。尖峰山有谷,雍正间,华首僧今旦建太平寺。南麓有古资福寺。寺南山脉蜿蜒抵铁场,有明月寺、擢桂书院,皆宋代建。自欧阳洞至铁场约5公里。自丫髻峰(东)小罗浮至尖峰山(西)小罗浮35公里。

此外,尚有景色独特的山峰如瑶石台东南的香台峰、会真峰,玉女峰东的华山、黄龙观与小石楼之间的抛球峰及其对面的赛宝峰,小石楼东南的孤青峰及浮山北面的云母峰与冲虚观右的麻姑峰(狮子峰)等均为寻幽探胜之地。

htw014(2014-12-10)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