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物之所以繁衍生息,充满生机与活力,靠的是水的滋养哺育。水更是人类生存的基本条件之一。有水之处土地肥沃,有利于生产发展。水之不同,还能形成各具特色的历史文化。在阳山县七拱镇三所村,数十个涌泉眼千百年来孕育着三所人,使村落形成了属于自己的历史文化。
三所为兵家必争地
三所村位于阳山县南部七拱镇七拱盆地中央,三面环水,东面是清波荡漾的七拱河,南面是沙石资源丰富的沙河,北面是水草丰盛、常有白鹤和野鸭觅食的白鹤坑。 村庄周边鱼塘密布,共有300多亩,并且还有数十个天然涌泉眼源源不断提供水源,孕育了肥沃水田1800多亩,是个名副其实的“鱼米之乡”。
三所村位于三江交汇处,水路交通特别方便。在三所村的中央,有一条宽约两米、长约五公里的官道,原是阳山至清远的必经之路。因此在古代,控制此处,阳山南 片的水路交通就会被切断,以至南下清远广州、北上阳山连州的船只也无法通行。特殊的地理环境造就了三所村为古代兵家必争之地。
军屯三所,全民皆兵
在明清和民国时期,三所村被外界称为“全民皆兵,军屯三所村”,军屯三所这一说法是因为当地最早居住的全部是明朝化兵为民的军人。
据《阳山县志.》记载:现在的三所人大多是明朝到阳山平瑶结束后化兵为民的军人后代。相传三所军人是从福建珠玑巷来的,明朝成化年间(公元1465——— 1487)广东瑶人作乱,朝廷下旨从福建调来十几个所支援,某年三所军队正月初六奉旨出征来阳山平瑶乱,平定瑶乱后又奉旨“化兵为民,就地屯军。”同年农 历五月二十七日定居七拱盆地中央,东南西北各处插下十条旗作为屯军地,并定地名为“三所”,之所以确定在此地定居,正是看中此处大片平原,大块田大块地, 土地肥沃、水源充足,是阳山境内的一块“夹心肉”。从此三所军人远别祖地和亲人,在“三所”这块美丽的土地上开基创业,繁衍生息。后人为纪念先人出征定 居,把每年的正月初六定为“人日”。
御敌古建筑印证历史
三所人是化兵为民的军人。因此他们在村落布局和古建筑设计方面,仍然保留着军人独特的风格。三所村中有南门、北门、接龙门三个大门,有仆射第、沈屋炮楼、元记楼三座古楼,有8条古巷16口古井等等,如此布局在阳山境内都是绝无仅有的。
据说这是当时村民从战备角度设计的。因为三所地处平原,四面无遮挡。村中建筑大门、炮楼等是为了防御外敌入侵的需要,古井古圳是为了保证战争时用水方便。 村里老人告诉记者,当时仅仅是古围的建造就花费了5年时间,围墙用三合土夯实,墙上加砌几十公分火砖,高4米,占地约20亩,两层的南北门均有吊桥,南门 最大,宽约20米,上层有个关公,围墙东还有个小门,墙中几十米又有个小炮台,墙外种有刺人的大勒,外墙深挖壕沟,是村里最具代表性的防御建筑。
如今,历经了六百多年的历史,村里炮楼上的斑驳痕迹和弹痕印记依稀诉说着当年的沧桑往事:这里,历来就是兵戎相见、兵家必争之地。
三所龙水井的美丽“泉”说“阳光之山”需配“阴柔之水”,在这大自然孕育的石灰岩山峰里,岩石间的细缝蕴藏着无数的水滴,它们慢慢地渗透,并逐渐汇集成 流,最后冲破地表,成为汩汩清泉流出地面。像这样的涌泉眼,在三所龙水井郁郁葱葱的山峦间有数十个,涌泉经历了无数个春秋,依旧长流不息。
而三所村的天然泉眼也为当时定居在此的村民提供了条件。在阳山县七拱镇三所村,至今还流传着这样一个美丽的传说。
六百多年前的明朝初年,七拱镇三所村还是一片苍茫荒野没有人居住的时候,一位年轻的小伙子,因家乡遭受洪涝灾害四处逃荒,一路饱受饥渴和疾病的煎熬。一 日,路经三所龙水井这个地方,由于久未进食,身体极度虚弱,晕倒在地上,就在他迷迷糊糊失去知觉之际,面前出现了一位美若天仙的女子,原来这女子就是在天 界犯了天规而被女娲娘娘打入凡间的水仙子,女娲娘娘下了命令,水仙子必须在人间帮助一千个苦难之人完成一千个愿望才能修炼得道重返天界。这个小伙子正是她 下凡间的第一千个而且是最后一个要帮助的人。于是,水仙子对小伙子说,要帮助他完成一个心愿。此时,口干舌燥的小伙子不假思索地说:“给我水喝吧!”水仙 子听罢后,轻拂裙纱,脚下顿时出现了一股涌泉,那泉眼如龙头吐水,源源不断,只见那泉水清澈无比,且有水泡冒出,如水沸翻滚,很快地上流出了一条状如龙身 的溪流。小伙子捧起水喝了一口,泉水清凉甘甜,顿感精神振奋,他又急忙连喝几口,这时,饥饿、疲劳、疾病全消失了。水仙子看到小伙子恢复了精神和体力,微 笑着腾空而去。小伙子这才突然醒悟,原来这真是天仙下凡。一传十,十传百,周围的乡人接踵而至,争饮此水,把此泉称为仙眼,把此水称为仙水,“阳山仙泉” 因此得名。如今,此地的乡民中有多个年逾百岁的长者,据说长寿之方与饮用此山泉水有关。
从此,三所军队便驻扎在龙水井边,日后“化兵为民”后,不惜远离祖地和亲人,在这水仙子赐给的龙水井边安身立命、繁衍生息。
水仙子之福祉惠及千家万户
时光荏苒、日月如梭。时间到了公元2003年盛夏的一个傍晚,如火的晚霞染红了整个天边,汗流浃背的村民纷纷到龙水井喝水、洗澡。在石场上劳碌了一天的村 民罗伟良约上好友徐先生到龙水井洗澡。徐先生是外地人,第一次到龙水井这个地方,就被眼前欢乐的景象深深吸引住了,只见龙水井泉眼里挤满了喝水、装水、洗 澡的村民。
罗伟良告诉徐先生:“这里的水冬暖夏凉,口感清甜爽滑,肥猪肉吃多了喝几口水就可以止腹泻,水边的天然野生西洋菜清凉解毒,本村长寿者多,与喝这里的水密 切相关,这里的水还有一段“水仙子”的故事呢……”还未等罗伟良说完,徐先生早已跃跃欲试,飞快地脱掉工作服,纵身跳进“仙水池”中,顿时觉得一股清爽凉 遍全身,这水果然名不虚传,入骨的舒爽!更为奇怪的是,尽管这么多人一起洗澡,这水仍然清澈无比。突然,徐先生一个自己从未想过的决定涌上心头,他迅速拿 起手机,往招商局打了一个电话。在他的心中,一个大胆而美好的愿望开始萌生:不管花多大的本钱,也要在这里建一座现代化的桶装水厂,造福阳山人民,造福清 远人民,让更多人能分享到阳山龙泉仙水,把健康水送给千家万户。
市场上出售桶装水对水源的要求极为苛刻,其水源必须符合一定标准的地表水、泉水、矿泉水,取水区域内要求环境清洁,无任何工业污染。三所龙井水位于深山老 林之中,无任何污染,加上拥有如此优质的山泉水,在徐先生看来,这是一块不可多得的宝地。经有关权威部门化验,龙水井泉眼的水质是非常罕见的优质偏硅酸型 弱碱性泉水,各项指标均符合国家卫生标准,且大部份的微量元素优于国标。看到化验报告,更坚定徐先生的投资决心。于是,国土部门迅速为其征地规划,有关政 府机构部门给予办理有关手续,社会热心人士为他推荐专门的人才和先进的生产设备……短短的十来个月,一座占地二十多亩的现代化“阳山泉水厂”便正式建成。 阳山泉从筹建当天便坚持水源地建厂,水源地灌装,把生产基地建在远离城市的深山老林中,远离工业污染,源于自然。2004年10月份,“阳山泉”正式投 产,一个清远本土的天然饮用水品牌开始面市。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