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门峡文化基础设施完善。近年来,三门峡市委、市政府高速重视文化新闻出版工作,提出了文化强市战略,促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目前,全市共建有文化馆7个、图书馆6个、博物馆6个、大型文化广场15个,62个乡镇均建立了文化站(文化中心),1362个行政村中有1281个建立了文化大院,城镇社区96%以上建立了文化活动室。有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县级支中心6个、乡镇基层点23个、村级基层点1265个,农家书屋414个;陕县、渑池县和灵宝市被文化部授予全国文化先进县(市),湖滨区被省文化厅授予河南省文化先进县,义马市、卢氏县的文化先进县创建工作正在抓紧推进。可以说,一个布局合理、覆盖到位、具有较强辐射力的市、县、乡、村四级宣传文化阵地网络已基本形成,为构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门峡文化产业发展迅速。近年来,三门峡市充分发掘整合文化资源,坚持“引进来、走出去”战略,积极发展发展文化产业。据初步统计,截至2009年底,三门峡市文化产业单位数(含个体户)4783个,比2008年增长17.46%;文化产业增加值8.73亿元,按现价计算较上年增长15.87%,按可比价计算较上年增长19.27%,占当年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为1.23%;文化产业年末从业人员18262人,较上年增长11.76%,占全社会从业人员的比重为1.44%。已经初步形成了“以文化旅游业为龙头,演艺娱乐业和出版发行业为主体,民间工艺品开发和电影放映业为补充”的产业体系。2009年,三门峡市又结合新时期新形势新特点,提出了新建“虢国、老子、仰韶”等三个文化产业集聚区的战略构想,大胆探索文化产业“园区化”发展。三项工程计划总投资约13个亿,集考古科研、文化旅游、休闲娱乐、文化贸易为一体。建成后,将成为全市文化产业经营单位的“集聚区”,文化产业收入的“中心点”,对促进三门峡文化产业的飞速发展和文化事业的全面繁荣将发挥及其重要的作用。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