喝茶的方式

家乡区县: 汕头市潮南区

作者:林楚瑜

往事如茶香,飘飘忽忽,沁人心脾。
得风俗之独厚,我们潮汕人几乎每日都离不开工夫茶。有人说:“茶这妙物,自古以来,只有与名士、高僧、佳媛同吃,方不辜负它的品性。”此为清高的雅士的说法。而我们这些平头百姓把与亲友相聚同喝茶亲情融融视为乐趣。
儿时,依偎在父母的身边,一家人经常围坐在一起喝茶,成为每天的温馨的乐事。
我家喝茶时很热闹,老少咸宜。父亲温厚宽容的脾性,邻里经常到我们家来喝茶。父亲喜食糖食,时不时买些潮汕唠饼、仙城束砂、普宁南糖之类来作茶点。邻家的小孩子一见父亲摆出茶具必欢欣雀跃而来。父亲有一个规矩,小孩吃糖食后,要喝上一两杯浓茶解糖腻。因为嘴馋糖食,我们都皱着眉头喝下,刚吃过糖,茶更显苦涩。父亲这时总是乐呵呵地说:“茶香,喉头甘甘。”现在父亲年事渐高,好热闹的脾性依旧,喜欢儿孙绕膝,甜食已不再嗜好,但茶却是越喝越多了,茶兴越来越浓。我想,父亲喝茶的方式,不仅是对工夫茶的喜好,也追求家庭和睦与邻里和气的传统模式,几十年乐此不疲,始终充满朴素的人情味。
伯父喝茶的方式与父亲截然不同,颇有情调。伯父母卧室是在“下山虎”(潮汕农村典型建筑)西向的“厝手”(小屋子),在我记忆里,伯父母喝茶时间总是在下午,为了不受打扰,必放下竹帘,斜照的阳光被竹帘筛过,屋里光影斑驳,能看见细小的灰尘在飞舞,伯母笑语盈盈边做手工,边喝着伯父递过来的茶,他们最喜欢喝安溪香茗,帘外院子里绣花的堂婶堂姑们低声地议论,多伴有羡慕之意。这些情景,都是幼时好奇在帘边多次窥视来的。小屋里浪漫温馨场景,很深刻印在记忆里,现在有时喝到安溪香茗,不禁想起伯父母来,他们喝茶的情趣也随茶香弥漫在流逝的岁月里,沁人心脾。
说到茶,我们故乡上了年纪的人都偶尔会说到兰姑的,虽说她故去多年。她是无儿无女的五保户,被公认为最懂茶道的人,又因为经常聚众喝茶颇受村里人的议论。她身世坎坷颇具传奇色彩,她十几岁就被买到大都市的妓院里,学曲艺和茶艺,几番沉浮,解放后,嫁过几次,终因不如意,回老家依傍寡母。听说她忧伤时,低低地唱着小曲,摆出精致的紫砂茶具喝茶。她有一手能表演的濯器、注水、淋壶、筛茶的技艺,这与农村古拙简易之风大为炯异。农闲时或雨天家里聚集一帮自带茶叶来喝茶的男人。为此,兰姑颇受村里人的议论,但她依然故我。
那时,我还很小,没目睹过兰姑沏茶的技艺,但对她的长相到现在还有很深刻的印象,身材高挑,皮肤白皙,挽一个高高的发髻,圆脸高额,双耳硕厚下垂,衣服很整洁,六十来岁的模样也颇见风姿。
现在想来,心高气傲的兰姑用她的那双纤纤素手,泡工夫茶必是别有一番滋味。
喝茶的心情与茶叶的品种一样有万万千千,茶能怡情,茶能解忧,茶有浓浓的情意,拙朴勤劳的百姓劳累一天后能从中得到休憩,让生活多些乐趣。
因为茶,把故乡的人与事在记忆里串起来,感受他们不同的喝茶方式,并从这不同的喝茶方式,领略他们不同的生活态度,犹如闻到袅袅的茶香。

人生如梦1(2014-12-10)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