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托克旗是一个古老而神奇的地方。历史悠久,文化资源博大精深,文化禀赋独特丰厚,文化形态多姿多彩。内容丰富、特色鲜明的鄂托克旗文化展现了鄂托克旗文化的基质特色和精神风貌,表现出鄂托克旗文化鲜明的地域文化形态,就表现形式、形态和功能而言,大致可以梳理为: (一)草原是孕育中华文化的摇篮,鄂托克旗长期是草原文化的重镇。草原文化是指世代生息在草原地区的先民、部落、民族共同创造的一种与草原生态环境相适应的文化。这种文化包括草原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以及与之相适应的风俗习惯、社会制度、思想观念、宗教信仰、文学艺术等。其中价值体系是其核心内容。从目前的文化定位特征来看,草原文化是具有浓厚地域特色和民族特征的一种复合性文化。草原文化是中华文化极具特色、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进入21世纪,草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越来越引起世人的瞩目。鄂托克旗是草原文化的一部分,闪烁着“中华五千年文明的曙光”。它极大地丰富了中华文化的宝库,在缔造和发展统一中华民族文化的过程中起了不可估量的伟大作用,为人类的进步贡献了力量。(二)草原孕育了鄂托克旗历史文化,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文化底蕴。从远古开始,在鄂托克旗辽阔的草原上就有人类的祖先繁衍生息。远在旧石器时代,人类的祖先就在这里留下原始生产和生活的足迹。这里有大量丰富的考古遗存,是探索中国早期人类活动的最有价值的核心地区之一。最早的有新石器时代的“河套人”,今阿尔寨石窟(百眼窑)、桂勒斯太(樱桃山)等地区发现新石器时代“河套人”遗址。商代土方、鬼方等方国和北羌、獯鬻等民族游牧于此地,他们大多是“居溪沟,各有君长”。从旧石器晚期到新石器时代,这里相继产生多种开文明先河的文化成果;特别是游牧文明形成后,将鄂托克旗文化推向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使鄂托克旗文化成为具有历史统一性和连续性,并充满活力和发展潜力的文化。(三)草原孕育了鄂托克旗生态文明,丰富了多姿多彩的文化生活。鄂托克旗的游牧民族由于生存的需要,崇尚自然,顺应自然的选择,珍爱草原生命,重视对草原、森林、山川、河流和生灵的生态保护,对生态保护积累了丰富而宝贵的经验。这种特殊的生产生活方式,使草原文化成为以崇尚自然为根本特质的生态型文化。这种“长生天”文化理念从观念领域到实践过程都同自然生态息息相关,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当作一种重要行为准则和价值尺度。鄂托克旗游牧民族对自然生态的良好观念和做法,对现代生态文明建设有着深刻启示。近些年来,鄂托克旗草原、森林正在恢复起来,越来越成为魅力城市的一道绿色天然生态屏障。在这里生活的各族人民创造了“围封转移”、“轮牧休牧”、“生态移民”等做法,使草原民族固有的先进生态理念,更彰显出新的生命力和价值。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