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托克旗以草原文化为基础,蒙古族文化为主体,多元文化为延伸,加快建设鄂托克现代文化。开发利用丰厚的文化资源,进一步发展民族文化,使传统文化更好地与现代文化相结合,力求文化与经济建设相协调,与建设小康社会相一致,与城乡建设相统一。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发展文化旅游产业,建设民族优秀文化与现代文明融为一体的民族的、现代的、大众的文化。进一步增强文化魅力,提高鄂托克旗的文化品位。主要有以下几种文化品牌。
一是蒙元文化。蒙元文化是中华文化的一个重要阶段和组成部分。元代的蒙古族主政者从草原来到中原,接受了中原文化,也带来了游牧文明,形成了特有的蒙元文化。公元1226年,成吉思汗亲征西夏,在鄂托克旗西部休整兵马,1227年灭西夏,鄂托克旗始为蒙古汗国领地。元代,除旗境西部划属甘肃行省宁夏府路外,余为察罕脑尔皇室封地。鄂托克旗是蒙元文化重要的传承地之一,至今仍保留着较为完整的蒙古族歌舞、宗教祭祀、民俗风情等多种蒙元特色文化。近年来,鄂托克旗提出了文化品牌化发展战略,充分挖掘特色文化的资源潜力,开发具有民族特色的歌舞、影视、文艺产品,培育发展具有浓郁地方特色和较强竞争力的文化产业集群。蒙元文化影视城便是在此主导思想的引领下诞生的一大文化实体。这些蒙元文化,今天仍然具有现实意义。二是游牧文化。鄂托克旗游牧文化,自孕育到形成到发展,成为中国古代北方占主导地位的历史文明,数千年持续不断。同中国古代农耕文明一样有着一以贯之的悠久历史。从游牧文化所表现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上看,也是数千年承续不断,且有着十足的游牧文化特征。以游牧民族的衣食住行为例,《史记·匈奴列传》说匈奴人“自君王以下,咸食畜肉,衣其皮革,被毡裘”;《后汉书·乌桓传》说乌桓、鲜卑之俗是“随水草放牧,居无常处。以穹庐为舍,东开向日。食肉饮酪,以毛毳为衣”;《辽史·食货志》说“契丹旧俗,其富以马,其强以兵,马逐水草,人食湩酪,挽弓射猎,以给日用,粮饷刍秣,尽赖于此”;到蒙元以后的蒙古族,在衣食住行方面更具游牧文明特色,且有许多文物传世,反映了他们适应自然的独特生活方式。鄂托克旗游牧文化之所以能称得起一种文明,是它在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上具有区别他种文明的特殊风貌,鄂托克旗草原游牧文明在数千年发展中,一直延续和发展了自身的特殊风貌。三是阿尔寨石窟文化。阿尔寨石窟位于鄂尔多斯高原西部鄂托克旗阿尔巴斯苏木。在一望无际的高原上,兀然屹立一座高约30米、宽约300米、状似平台的红砂岩小山,即是阿尔寨山,沿山体周围凿有众多石窟,如同蕴藏着无数宝藏和秘密的阿里巴巴的山洞,等候着人们前来探访。阿尔寨石窟这个重要的文化遗迹直到15世纪90年代以后,才与保留着许多蒙古民族祭礼文化的鄂尔多斯部契合在一起。到公元1578年,鄂尔多斯部开始与藏传佛教格鲁派(黄教)相联系,并进而皈依佛门。这个时候,鄂尔多斯部落的主要人物曾驻锡过阿尔寨,因为有确切的历史记载证实,公元1633年林丹汗西退青海,曾放火焚烧过阿尔寨石窟。鄂尔多斯部落进驻河套以后,带来了丰富的祭祀文化形态,包括鄂托克旗的哈萨尔、别勒古台祭祀、拖雷伊金祭祀、乌审旗的花纛祭祀、十三阿塔天祭祀等。这些都在进驻以后才与当地的自然风光产生了联系。阿尔寨石窟中的近千幅壁画,历史悠久,内容丰富,瑰丽多彩,是该石窟最有价值的文化艺术遗产。四是地质遗迹文化。恐龙足迹化石群位于鄂尔多斯盆地,总面积7700公顷,其中核心区面积为21公顷,缓冲实验区面积7679公顷。恐龙足迹化石主要散布于阿尔巴斯苏木阿茹布拉格和陶利嘎查境内,距乌兰镇70公里,距银川市120公里,距沙湖80公里。鄂托克旗恐龙足迹化石区及古脊椎化石是一种罕见的自然地质遗迹,其典型性、稀有性及代表性十分突出。区内化石种类之多、数量之大,分布面积之广,在国内外实属罕见。2006年6月列为自治区级自然保护区,2007年列入国家地质遗迹保护项目。为史前各类恐龙足迹化石密集分布区域,附近有恐龙博物馆、赛乌素农业旅游区、布龙湖、锦世旅游度假村等。扩建了恐龙博物馆、恐龙足迹观光、三维立体电影院、恐龙科普长廊等。五是名人文化。鄂托克旗不仅诞生和孕育了许多著名的本籍名人,而且还吸引了众多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医学家、史学家、佛学家、藏学家、文学家、教育家、歌唱家、大诗人来此游览、求学、著书、传道。如著名的英雄人物成吉思汗、从秦直道走向草原的和亲公主王昭君、“塞北文豪”荣祥、民族英雄席尼喇嘛等。他们的文治武功、才华建树、文采风流虽各有千秋,却同样大放异彩,对促进中华文化传承和推进草原文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为世人传颂,是极其宝贵的精神财富和文化资源。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