煎粄,客家人过年必备

家乡区县: 河源市龙川县

小时候最喜欢的,便是在年前和家人一起准备”年货“。而煎粄,必是不可少的。小孩儿们喜欢刚炸出来的煎粄,香脆可口,是过年小孩子们必不可少的”零食“。而老人则更倾向于放凉了蒸着吃,香甜柔软,有嚼劲,牙齿嚼不动还可以蒸久一点,丝毫不影响它的香甜有味道。

在粤东闽西一带客家人居住的地区,人们都比较喜欢用米和面去制作各式小吃,并且多以"粄"字命名(相当于一些地方的饼),如糖粄、酿粄、番薯粄、粄皮、发粄、灰水粄、艾粄、笋粄、萝卜粄、绿豆粄等;另一方面其制熟的方法也很多,有煎、炸、蒸、煮、炒、焖等。

而龙川人,则更爱煎粄,每逢过节,家家户户便飘着浓浓的煎粄味。年后,更是以自家煎粄香脆甜美为荣,作为过年礼送给亲戚朋友。

在龙川县的家家户户,亦是如此。

煎粄,有些地方的客家口语里叫“煎堆”。

就是把糯米磨成米粉(因为单纯用糯米太过柔软,所以有的人也会拌一些糁米),然后用糖水搓成米团,再捏成一个个小丸子,下油锅煎炸出来的小食品,在表面一层通常还会粘些花生芝麻的。

根据火候和煎炸的时间,煎出来的粄,有软、硬、酥脆之分,有人喜欢吃柔软的,有人喜欢吃硬实的,有人喜欢吃酥脆的,看各人的爱好和牙齿的水平了。用黄糖水拌的,外观颜色会深暗一些;用白糖水拌的,外观则黄亮一些。

因为是用糖水搓成的团,所以煎粄大多是甜的。但也有是咸的,那就是用盐水搓拌米团的了,同时还会加些葱花或者菲菜的混在一块,以增加香味,因为是咸香的,所以也叫“味粄”,但通常不是小丸子状,而是做成饼状。

仍记得,腊月廿六或七,吃过早饭,爷爷奶奶着手做煎粄。米粉(不是闽南吃的米粉,而是米磨成的粉)是早就准备好的,阿公(爷爷)加了水,用力揉,就跟揉面似的揉成一团,但是一点面粉都不加。然后加入白糖、花生等作料,继续用力揉粉。

等到可以用手搓了,家里的小孩子就被吸引过来了,因为这个米粉和橡皮泥一样,大家想搓成什么样都可以。而自家人吃的煎粄,大家搓成圆的或者长条的都可以,这个时候小孩搓得最开心,大人则动作娴熟,很快各种样式的煎粄就搓好了。

此时,灶上的大铁锅里,热油已经在翻滚了。奶奶大家搓好的煎粄下到锅里,用油炸得金黄金黄的。捞出锅,放在盘子里,旁边已有人等着了,顺手拿起放入嘴里,牙齿一咬,“咔咔”就碎了。

整个厨房里,酥脆的煎粄香味在油锅里、嘴巴里和空气里漫延开来,而无论大人还是小孩,都把这道过年美食当成了必不可少的零食呢!哈哈

欲了解更多客家龙川美食,请关注:

秋哥哥的梧桐子主页:http://www.wutongzi.com/uc/12728620.html

秋哥哥的能力秀主页:http://wm23.cn/graylog

秋哥哥的新浪微博主页:http://weibo.com/5041197104/profile?topnav=1&wvr=6

 

 

朝启千膝归(2014-12-10)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