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是我的家乡,而南京的城墙更是有名。 南京明城墙修筑于明朝,始建于1366年完成于明洪武末年,前后历时28年,是世界第一大城垣,由内向外形成了皇城、宫城、京城、外郭四重城墙环套的格局,不遵循古代都城取方形或者矩形的旧制,设计思想独特、建造工艺精湛、规模恢弘雄壮,在钟灵毓秀的南京山水之间,蜿蜒盘桓达35.3公里,而南京明城墙的外廓城墙更是超过60公里。 南京明城墙不仅是中国的第一大城墙,更是世界第一大城墙,并入选世界纪录协会世界第一大城墙。南京明城墙“因天时就地利”,依山傍水而建,是中国礼教制度与自然相结合的典范,是古代都城建设的杰出代表,是人类共同的文化遗产。 南京明城墙为中国古代军事防御设施、城垣建造技术集大成之作,无论历史价值、观赏价值、考古价值以及建筑设计、规模、功能等诸方面,国内外城墙都无法与之比拟,可谓是继中国秦长城之后的又一历史奇观。 1988年南京明城墙被确认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2年11月,作为“中国明清城墙”项目列入中国申遗预备名单。 在冷兵器时代,城墙无疑是国家最重要的防御工事。城墙的坚固与否,不只体现着王权的威仪,更直接关系到社稷的安危,所以,历朝历代的最高决策者在筑造城墙时,始终将工程质量视为头等大事,丝毫不敢懈怠。然而,沧桑变幻,曾经一时雄奇伟岸的城墙,大多都没能经受得住岁月的检验,最终湮灭于炮火或风雨中。在中国古代的城墙中,朱元璋亲自监理的南京明城墙,不仅是当时世界上最长的城墙,也是迄今世界上最坚固的城墙之一,历600多年风雨而未倒,今天依然固若金汤。明城墙安若磐石的秘密在于它的修建过程中严格的质量管理。从现代企业管理的视角来看,明城墙堪称卓越质量管理的典范。
南京明城墙是“人穷其谋、地尽其险、天造地设”,此言不虚。明代南京都城的宫城、皇城、京城和外郭四座城墙组成的格局(注:俗称的“南京城墙”、“南京明城墙”,则指南京京城墙),是其例证之一。 宫城,俗称“紫禁城”,为都城核心,偏于南京京城东隅,有御河环绕。元至正二十六年(公元1366年)受朱元璋之命,由精通堪舆术的刘基占卜后而定。该地原为“燕雀湖”,地势低洼,经清淤、打桩、挑土填湖、铺垫巨石等项措施,营造成南北长2.5公里,东西宽2公里,平面呈长方形,坐北朝南的宫城。宫城内建筑,分为前朝(三大殿)和内廷(六宫)两部分。在宫城城垣上开筑城门有午门、左掖门、右掖门、东华门、西华门和玄武门。
皇城,是护卫宫城最近的一道城垣,环绕宫城但并非等距而建。皇城与宫城以及所囊括的建筑,合称为“皇宫”。皇宫在形制上,依照《礼记》设五门三殿的旧制,从外向内依次为“洪武门、承天门、瑞门、午门、奉天门”五门;在这五门之后,设“奉天殿、华盖殿、谨身殿”三大正殿。六宫则依照《周礼》旧制,正殿之后设置乾清宫和坤宁宫,相对两宫正门设有“日精门”和“月华门”,以喻帝、后之居犹如天地日月长存。在皇城城垣上开筑城门有洪武门、长安左门、长安右门、东安门、西安门、北安门。京城,全长33.676公里,建有雉堞(垛口)13616个、窝棚200座,开筑城门13座。其城垣形制独特,为明初朱元璋、刘基等人所独创。它一反《周礼考工记》“匠人营国,方九里,营三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等传统形制,放弃了中国古代都城自汉唐以来取方形或长方形的旧制,使京城城墙的形制成为后人所乐道的特例。因此,民间说南京城墙是“宝葫芦”形;有专家称南京城墙是“非方、非圆的不规则的多角不等边的粽子形”、 “呈宫扇形”等。最新研究成果表明:南京城墙可能依照天上南斗星与北斗星的星宿聚合而建。在被人格化的南斗斗勺内,设市为民居,既符合当时的经济条件和民心的向背,又保护了元末明初南京城最繁华的区域,更重要的是道家隐喻在南京城墙建筑语言中的设计思想,满足了朱元璋秉承的封建帝王皇权“至高无上”、“永为人主”的欲望,体现了设计者的“天人合一”与“皇权神受”思想。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