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博(1509~1574),字维约,明蒲州(今永济县人。嘉靖八年(1529)中进士,授陕西周至知县,又调长安知县。不久即调兵部部任武库主事。历职方郎中,山东提学副使及督粮参政、右佥都御史、右副都御史、兵部和吏部尚书等。后加太子太保,并经略蓟州(今河北蓟县),保定、辽东、宣(今河北宣化)、大(今大同),山西等地军务。
嘉靖十八年(1539),杨博随从大学士翟銮巡视九边,所经地区,将山川地形险易、民情风俗、士卒多寡强弱详细记录。至甘肃,有番族数百人拦道请赏,翟銮为难,博请銮盛仪接见,指出拦道邀赏的错误,同时略赏赐。这样处理,得到翟銮赏识,荐其可胜重任。当时蒙古吉囊、俺达部不断扰乱明边,兵部尚书张瓒一切问计于杨博。有时世宗深询部边事,杨博随时回答,世宗也很满意。
嘉靖二十五年(1546),杨博任右佥都御史,巡抚甘肃。他到任后大兴屯田,募民垦荒,规定永不征租。还得用征战空闲,修筑甘肃甘州境外大芦泉多处墩台,凿通龙首渠等水利工程。罕东少数民族避吐鲁番乱,迁居甘州境上,与当地居民发生矛盾,有时争杀。杨博便筑金塔、白城土堡,让他们居住堡内,肃州从此安定。
嘉靖三十一年(1552),召回任兵部侍郎。次年,出任蓟辽总督。嘉靖三十三年(1554),蒙古把都儿、打来孙部十余万骑围蓟镇,攻击甚急,博亲自披挂,昼夜指挥部下防御,经过奋战,击退来犯之敌。次年,升为兵部尚书。在任仅九个月,因父丧守制,辞归。嘉靖三十七年(1558),蒙古军久围右卫,攻甚急,世宗认为“非博不能解”,强起博带兵部尚书衔总督宣大。博带孝驰出关,未至,右卫围解。博至右卫,优抚阵亡将士,奏行善后十事。次年,改任蓟辽总督。这年秋防事毕,廷议欲召博回部,吏部尚书反对,署兵部尚书郑晓争曰:“博在蓟辽则蓟辽安,在本兵则九边安”。至此始议召博回兵部。在兵部委年,每年蒙古进兵季节,事先都周密布防,世宗倚为左右手,曾对阁臣说:“自博人,朕每忧边,其语博预为谋”。嘉靖四十五年(1567)改任吏部尚书。
隆庆三年(1569),回奏事不合穆宗意,称病辞职。五年,内阁辅臣高拱建议召博重回兵部,帝令以吏部尚书署兵部事,到任后上《蓟昌战事方略》。六年,因病辞官回原籍。万历二年(1574)卒,赠太傅,谥襄毅。《明史》有《杨太宰献纳稿》10卷,《杨襄毅公奏疏》5卷。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