准格尔旗是漫瀚调的故乡。早在100多年前,清嘉庆、道光时期一度对蒙旗实行“借地养民”正常,使大量汉族移民流入准格尔旗,形成了蒙汉杂居、农牧兼营的局面。移入的汉民不但推动了农业经济的发展,同时也促进了蒙汉之间文化艺术,特别是民歌艺术的交流与融合,漫瀚调便由此而产生。漫瀚调是以蒙古族民歌为基调,以汉族唱法为风格,精妙糅合而成的一个独特的鄂尔多斯歌种。它具有极强的民族特色和地方特点。其腔调热情豪放,旋律朴实新颖,歌曲哲理鲜明,感情炽热直率,语言朴素无华,加之句法整齐、节奏明快,又融入准格尔乡音土语,散发着浓郁的乡土气息和山野风味,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它具有极强的群众性、娱乐性,深受准格尔旗人民的喜爱,100多年来久盛不衰。 1996年11月,准格尔旗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漫瀚调)之乡”。为了弘扬和发展漫瀚调艺术,宣传准格尔旗的资源优势、风土人情、优秀文化和在改革开放中所取得的辉煌成就,提高准格尔旗的知名度,促进准格尔旗的经济发展,旗委、旗政府决定从1997年开始每三年举办一届漫瀚调艺术节。 漫瀚调的“漫瀚”二字,是蒙古语“芒赫”的译音,意为“沙丘”、“沙梁”、“沙漠”。漫瀚调也可译为“沙丘调”、“沙梁调”、“沙漠调”。漫瀚调发祥地准格尔旗正是沙丘、沙梁、沙漠遍布的地区,且原旗政府所在地就叫沙圪堵。生活在这里的蒙汉人民群众,以漫瀚调为自己的歌种命名,是自然的、合情合理的,也是十分贴切的。漫瀚调歌词题材广泛,采用叙事、抒情两种方式,既有时政内容,又有生活反映,更多的为爱情表达,句数不限,即兴出口,一气呵成。 改革开放以来,漫瀚调不但在全是各旗区普及传唱,并且在内蒙古西部地区和晋陕友邻地区也广为流传,享誉甚高。上至六七十岁的老人,下至十一二岁的儿童都可随意哼唱,见景生情,自编自唱,自娱自乐。近几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漫瀚调这一歌种已经飞出山沟,进入了市场,登上了大雅之堂。漫瀚调之花越开越艳,中央电视台、内蒙古电视台等多家媒体曾多次来准格尔旗采访录制专题片,内蒙古音像出版社也曾邀请准格尔旗歌手录制漫瀚调专辑。特别是近年,漫瀚调在内蒙古电视塔乃至中央电视塔的春节文艺晚会上频频亮相,得到了广泛传播。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