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个人安静地看完霍建起导演的《那山那人那狗。期间热泪盈眶四次。第四次,眼泪终于夺眶而出。
一部制作成本不大,也没什么大场面的电影,突然之间让我感到:看上去还过得去的《夜宴》之类的片子其实就是垃圾,彻头彻尾的垃圾。 这一切都是因为一个字:情。 《那山那人那狗》就像一篇唯美、含蓄、温馨、隽永的散文,弥漫在光影音乐之间的是浓得化不开的情愫,父子之情,邮递员与山民之情,人与动物之情,人与自然之情。
而《夜宴》之流,就像一砣华美的狗屎,看上去很美,却丝毫不能触动人心。 影片开始于一个雾气迷漫的清晨。即将退休的乡村邮递员,最后一次陪接班的儿子走一趟去往大山的邮路。从一开始,影片就抓住了我:飘渺优美的背景音乐,整洁 碧绿的乡村风光,古典风格的湘西民居,奠定了整部影片唯美清新、温情脉脉的基调。 跟随父子俩一起走上山路,在欣赏着湘西乡村的美景的同时,我们渐渐发现,这对父子的感情非常微妙:父亲由于常年在外送信,与儿子的交流非常少,儿子内心里 既期待着父亲回家,又害怕和父亲说话,连一句“爸”也很少叫出口。至此,我们大概知道了,这条行程三天的长长的邮路,将是这对父子的和解之路。不出所料, 在这三天里,儿子第一次走进了父亲过去的生活:瞒着盲人奶奶,替她在外工作的孙子给她写信、寄钱;参加侗族人家的婚宴,和年轻的侗族姑娘跳舞;淌过一条阴 冷的溪水,在溪边烤火;被山民用绳子拉着爬一段陡峭的山路,知道父亲曾滚下大山,昏迷了一个下午;在一座陈旧的风雨桥上歇息,喝为行路人准备的泉水;在一 个农户家里打尖过夜,听见窗外大山里繁复的虫鸣声……这条路越往前走,儿子就离父亲的的心越近。这已经不再是一条简单的山路,更像是父亲往返了一生的心 路。
同时,带着即将离开大山的惆怅,父亲也渐渐走进了儿子的内心,从儿子的口中,他知道了妻子多少次望眼欲穿的等候,知道了儿子成长的孤独,更重要 的,他知道了儿子虽然很像年轻时候的自己,但时代已经给他打上了不同的烙印:他喜欢听流行音乐,对事情有自己的看法,血液里涌动着不安份的因子…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