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村容村貌:
黄坭塘村位于雄信公路里和地段东侧2.5公里处。村中皆为邓氏族人。该村建于洪武年间,自始祖泰茂公开基,至今已六百余年,传三十多代。现有85户人家,450人。解放前,该村隶属黄平乡(今黄坑镇)。解放后划归长和乡。因体制变化,现归湖口镇里和村委会管辖。
村庄坐东望西,左右两侧以及村后皆为山林。林中树木繁茂,以松杂木为主,夹以低矮灌木,各种荆棘、花草,树高者撑天,树大者如斗,盘根错节,置身林中,白天不见天日,是百鸟栖息的天堂。春回大地,林中鲜花吐蕊,其香袭人;群鸟欢歌,此起彼和。金秋时节,霜染枫叶,漫山红枫绿松相衬,远看若春红秋现,令人心旷神往。
村前为一空坪,十步见方,由鹅卵石铺就,中间砌成圆形金钱图案。每至傍晚时分,空坪上黄发闲聊,垂髫嬉戏,其乐融融。空坪前有一池塘,绿竹环绕。平日,池塘里鹅鸭成群,悠闲而游。村前远眺,视野开阔,群山绵伏,郁郁葱葱。响晴之日,远处君子岭山脉清晰可见。
池塘前半公里处,一条小河绕村而流。河流源于邓坊杨梅,流入浈江。昔时,河深及腹,溪流缓慢,水清如鉴,游鱼可数。两岸樟树繁茂,翠竹成群,杨柳拂水,沿河而伸,形如一条绿色巨龙,景色十分迷人。至六十年代初期,县里兴建杨梅水库,以蓄水灌溉农田,致使河水渐少,河床渐浅,冬天甚而几近断流。而今,两岸虽无樟木添香,杨柳点缀,却增得碧草如毡,水牛成群,牧童横笛,别具情趣。
村后不及半华里处,是一条东西走向的古道。该道由鹅卵石铺就,南穿长市,湖口,至南雄县城;东贯黄坑,新田,乌迳,直至信丰。旧时,每天往来行人数以百计。每逢圩日,路上客商络绎不绝。为了方便过往客商歇腿,村民于路边摆设茶庄、客栈。尔后,有几户村民迁往此处建房居住,时日以久,繁衍后代,该处便成一新村(店俚)。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后,因各乡镇直通公路,该古道行人稀少,致使其道杂草丛生,道迹湮没。
黄坭塘村历代邓氏族人多以农耕营生。种植黄烟,水稻为主要经济作物,辅之以黄豆、花生、红薯。近年来,乘改革开放的东风,经济作物形式多样化,村中新增有山椒作为主要经济作物,经济来源渠道得以拓宽。
二.文化遗产:
(一)古榕:
据有关资料记载,村庄右侧的古榕至今已六百余年。而今,根系盘大,枝叶如盖,覆盖面广。每至夏日,树下清凉若窖,是村民忙时歇担,闲时乘凉的好去处。俗话说:“村中有榕,永代子孙不会穷”。古榕的繁茂象征着一个村兴旺发达,繁荣昌盛,蒸蒸日上的景象。
(二)古祖厅(宗祠)
祖厅(宗祠)位于村庄的中心,房屋围绕祖厅(祠堂)雁翅排开。
祖厅大门由整块条石砌成,门楣上是双龙吐珠的石刻浮雕,双珠中间为 “福,康,禄”的篆体石刻。门楣正上方镶有“庆肇南阳”的石刻匾额,匾额左边为“天官赐福”,右边为“紫日高星”的石刻浮雕。石刻匾额上方悬挂着清代贤达邓森题字“翰林院” 的牌匾。
祖厅前为厅廊,厅有两进,厅体由六根大柱子支撑,青砖青瓦结构。后进为主厅。连接前进与后进的是一天井。前后两厅屋脊高耸。下雨时,雨水沿天井流下,形成一方形雨帘,雨珠打落井底,溅起水花,其音清脆悦耳,颇有“大珠小珠落玉盘”的韵味。晴天里,阳光于天井洒下,祖厅显得格外明亮、宽敞。主厅设有神龛,神龛内安放列代祖宗的牌位,左昭右穆,供族人祭祀祖先,缅怀祖德。前后两厅左右两边皆放有木制长凳,宽有一尺五分,长足五米,供族人闲时歇息。祖厅不仅是村人休闲娱乐、集会的场地,更是喜庆、节日欢乐的场所。
祖厅历经百年沧桑,近年来因经济发展,村中族人迁往新居或镇上、城里的居多,致使祖厅年久失修,瓦烂梁霉,濒临坍塌的险境。公元二00七年,村中族人召开会议,共同集资,齐心协力,终于二00八年将祖厅修葺一新。祖厅至今保存完好,为村里对外联系和后人寻根问祖提供了一个好场所。
(三)古学堂:
先人为了村中能培养更多的优秀子弟,在村庄左侧十米处建一学堂,为纪念村庄的开基始祖,校名立为“泰茂小学”。
学堂坐东望西,大门上方悬挂题有“泰茂小学”的大幅匾额,匾额正上方刻着“求知居业”的治学格言。大门内为操场。其后有两栋房子。前栋为教室,宽敞明亮,能容纳学生三十至四十人;后栋为教师的办公室、住房,环境典雅舒适。教室墙体为砖木结构,板墙上刻有木雕,造型有太公钓鱼,蜘蛛,蝙蝠,鸟类等,工艺精湛,栩栩如生,独具绚丽。整座学堂青砖青瓦结构,占地约七百平方米,气宇十分轩昂。
学堂的一切开资,皆由村中族田收入供给。除本村学生外,周边数村的学子也免费就读。族人尊师重教,学子学识渊博,受人尊敬。
学堂在解放前为私塾,解放后,随教育体制的普及而设小学一、二年级。
八十年代末,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学校年久失修,墙体倒塌。族人租用村民空闲的住房维持。后来,在大家的热心支持下,发动我村族人和杨柳湾村村民集资。于一九九六年在村中众岭重建一座约五百平方米的小学,更名为“黄坭塘小学”。近年来,因教育形势的发展,黄坭塘小学以及各村小已一应并入里和小学。
从祖厅大门的“翰林院”牌匾和兴建学校的举措,可以看出先辈重教兴学的决心和功绩。
(四)古墓:
古墓,是族人先祖的坟墓。每年清明时节,族人成群结队,数以百计,敲锣打鼓,带上祭品,前往祭拜。祭拜仪式结束后,族人集中吃公堂(聚餐)。按族中习俗,吃公堂时,除本村族人外,周边数村的邓氏族人都轮流办席。体现我邓氏族人的团结、敬祖、崇德之精神。
(五)古窑:
村里至今保存有清代砖瓦古窑,是族中先人为拓展经济事业而建,曾请江西南康的窑匠进行加工,烧成青砖白瓦,为村民建房提供便利。改革开放后,经济迅速发展,村民对住房条件的要求较高,建筑材料大多使用红砖青瓦和钢筋、水泥。因而砖瓦古窑现已闲置不用。
(六)古井:
古井位于村庄的西南角,至今六百余年,先时井水甘甜。后因村庄扩建,沟渠经过其地,井水受到污染,不能食用。
(七)古桥:
沿村后古官道而西,至高桥边,便临绕村而流的小河。横跨小河的是一座三拱石桥。该桥始建的具体年代殊不可考,据村中老人口口相传,其建造年代应与古官道的修建同时。古桥由风化石建成,历经岁月的沧桑,桥墩侵蚀厉害,桥面坍塌。于民国三十年改为木板桥面,架设于桥墩上。随着官道的湮没,古桥渐渐远离人们的视线,再加小河年年汛期,泛滥的河水将古桥沧桑的残躯摧毁殆尽。而今,古桥已随流逝的岁月远去,只剩河底残留的基石,作为它曾经存在的见证。
三.大事记略:
1.开基始祖泰茂公生五子,据族谱记载,洪武年间,履官公房子孙仍居黄坭塘,履清公房子孙分居小陂头、孔坑、延村、邓坊等地,履民公房子孙徙居赤石,履胜公房子孙分居杉木岭、韶州、江背。
2.解放前黄坭塘村隶属黄平乡,1953年划归长和乡管辖。
3.民国廿一年,水口战役时,红军于我村庄后的屋背岭宿营,国民党黄平乡乡长怀疑我村族人通共,便以清剿游击队为名,带领其走狗鹰犬,进村骚扰报复,烧毁我村菸寮十多间,牵走村民饲养的牛猪数十头,并且将柴火架在祖厅内,扬言要烧毁祖厅。
4.一九四七年冬,一名共产党游击队员被国民党驻黄平乡的走狗鹰犬追捕,逃至我村。为不让他暴露形迹,我村族人急忙将其驳壳枪藏起来,并将该共产党游击队员藏在我村。国民党走狗鹰犬追至我村,不见其踪迹,便在我村搜查,将我村族人围于禾场岭上,恐吓,要挟,该共产党游击队员为不让我村遭遇灭顶之灾,主动站出来,不幸被捕。而后,国民党黄平乡乡长带领其鹰犬进我村调查驳壳枪的去向,扬言要荡平我村。族人无奈,交出驳壳枪。国民党反动派不依不饶,坚持要加祸我村,以儆效尤。最后,经我族人聪背村邓述炽(绅士)出面调解,介于他的声望高,此事得以平息。
5.一九四九年,我村迎来南雄邓氏族谱四联修,族人盘龙舞狮庆贺。并且举行联谱道场,聚邓氏族人千人以上,祭拜七天七夜。场面之宏大,前所未有。
一九七二年,村中因食水污染,村民出现严重的肠炎病,县防疫站施行封村,人员禁止流动,达半月之久。
6.一九九八年二月八日,我村迎来粤赣边邓氏族谱五联修,族人举行迎谱庆典活动,舞狮迎谱,并在祖厅举行隆重的行礼仪式,而后族人共聚餐宴,其乐融融。
7.二00八年十二月八日,祖厅重修庆典活动,在祖厅舞龙及行礼仪式,并举行餐宴,宴后观赏烟花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