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社会,蒙汉婚姻统不能自主,听凭父母或族长之命,媒妁之言而定。同族的近亲禁婚,讲究门当户对。婚龄大都在女十五、六岁,男十七、八岁之间。一般女到男家,也有个别男到女家的入赘者。社会普遍存在童养媳。富有之家有纳妾的恶习。汉族尤重对女子的“三从四德”(即“在家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和“妇德、妇言、妇工、妇容”)的教育,故寡妇守节者多有存在。
蒙族婚礼
蒙古族婚嫁,先由男方遣媒(蒙名“朱赤”)携哈达美酒赴所悦之女家求婚,数次说合,方显出姑娘娇贵。女家应允后,彼此互访,并请喇嘛排合八字,如命相匹配,即可结婚。财礼一般以马、牛、羊论数。贫者一至三头,富者以“九九”之数送纳,也有以钱币和绸缎、茶枣作财礼的。定婚时,媒人领男郎到女家,男女互赠信物,俗名“接把定”。男女亲手互赠,如同“桃李互报”。结婚,由喇嘛择定良辰即日进行,形式有娶亲和迎亲两种。
婚俗之娶亲
娶亲,由伴女婿、媒人和娶亲一、二人,陪同新郎去女家娶女。新郎穿新袍、登新靴,负弓带箭,跨骏马,装束如同一骑士。到女家时,新郎先向岳父敬献哈达、美酒等赠品,行跪拜之礼。茶后,伴娘诙谐问伴郎来此何干,标榜夸耀新娘貌美难觅。新娘的嫂子姐妹以红腰带围系新郎腰际,两头奋力拉拽,以取笑测试新郎的力量。
午,岳父设全羊席款待众亲朋、本族,引导新郎一一为尊者把盏敬酒。晚饭后,举行向新娘讨“小名儿”的活动。新娘背面端坐,姨姑姊妹围坐作陪。新郎则跪于地面求问新娘的小名、生日、岁数。众人戏谑玩笑新郎,直到告诉小名,新郎方能站立。第二日,新娘有嫂子、姨姑帮忙,梳起十二个小辫,身着新衣袍,腰系绸腰带,足履长筒靴,红纱蒙面,将去男家。众亲人唱诵祝酒歌。新娘怀着依恋之情,缓马绕屋三周,告别亲人,随男方启程。路途之上,娶亲送亲者,各纵马扬鞭,势如竞逐,尽情嬉戏互逗,争抢新郎的帽子。路有乡邻亲友,互相邀请,乘马相随,赶赴男家祝贺。故送亲队伍往往一、二百人。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