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俗之迎亲
迎亲的形式是新郎、伴郎在半道迎接新娘和送亲者,给尊者行跪拜礼,为送亲者敬酒返回。如是三次把新娘、新亲迎至家门。
迎亲娶亲到院,新郎新娘双双通过两堆旺火,表示爱情忠贞及除邪去恶。在招待少作休息后,即行梳妆仪式:由福寿双全的梳头老妈妈(蒙名“额吉”)为新娘改梳头妆。先使新郎、新娘头背相倚,男女头发互搭而梳,再给新娘佩戴蒙古头饰。毕,举行拜灶、认大小仪式:新娘对燃烛煨香并供奉羊胸骨、奶食品、炒米的灶台跪拜叩头,将食品投于火中燃烧,是为拜灶。接着,婆母郑重把盛有炒米、圪达巴尔苏和勺子的羹盘交与新娘,表示委以妇人之重任。新娘接受羹盘后,给父母献哈达、递鼻烟壶、敬茶,行跪拜礼。并依次拜见族长亲戚、翁姑嫂友,此为认大小。礼成之后,男家以全羊席款待亲朋。席间,新郎执壶,新娘捧杯,双双逐一为来客屈膝敬酒。宴席之上,红火(娱乐)开始。人们手拉胡琴,敲击扬琴,口吹笛子,指弹三弦,欢唱民歌。婉转的歌声,此起彼伏,通宵达旦。
第二日,欢送送亲者,敬酒如迎接之时。婚后三日,新娘携新郎择日回娘家。
旧社会,汉族的婚娶,分订婚、探话、迎娶、结婚典礼几个阶段进行。
订婚
男女年龄十四、五岁。女子十二称“及研”,男子十五有“夺丈夫”之说,都属订婚的年龄。订婚时,男女互不见面,由媒人介绍,父母作主,很少征求女子的意见。订婚前,男方遣媒向女家求婚,若女家同意,互换命单(亦称“生辰八字”),上写属相、命相、生辰、男女姓名及祖宗三代讳名。如果阴阳先生认为命相相合,即可订婚。一般在女家举办形式,男方携带喜酒二瓶及财礼、衣服首饰,女家收受为定。男方送财物,称作“大送”或“下聘礼”。所下聘礼,钱数不一,几十至一、二百元。
探话
迎娶之前,使媒人再向女家送两只羊、八十个馍、两瓶酒,商量聘娶日期。是为探话,亦称“小送水礼”。
迎娶
一般以骡驮轿或搭成棚状的轿车前往女家。随轿车有男2女1,称为“娶亲”。女乘轿,男骑马。轿上携女子妆新衣服(分内、外、棉各1套),带50个馍,198份糕和1个羊。分别叫“离娘馍馍”、“离娘糕”和“押轿羊”。轿到女家后,新娘妆新,头戴首饰,面蒙红纱,由其兄肩托入轿,送亲者4人相送到男家。娶送亲,都是忌讳:“姑不娶,姨不送,妗子、姐姐送了命”。沿途,爆竹连声,以示祝贺。
结婚典礼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