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面食文化

家乡区县: 山西省交口县

面塑

民间俗称“面人”、“面羊”、“羊羔馍”、“花馍”等。用面粉塑制诸如人物、动物、花卉、翎毛、瓜果等花样繁多的面塑。山西面塑以上等的白面为原料,经过揉面、造型、笼蒸、点色而成,造型夸张、生动,用色明快、大方,风格粗犷、朴实、简练,并富有雅拙的美感,具有鲜明的民间和地方特色。山西民间面塑主要包括两类:花馍和礼馍。花馍是配合岁时节令祭礼或上供的馍。如“枣山”在祭祀神灵之中,还寓意“早生贵子”。又如,用于清明节的“飞燕”花馍,既是扫坟祭礼的用品,也表示春燕飞来,阳光明媚。礼馍,则是伴随诞生、婚嫁、寿筵、丧葬等人生仪礼而制作的馈赠物品。在山西晋南平原每当婴儿满月时,姥姥家都要蒸一种又圆又大、中间空心的花馍馍,俗称“囫囵”,妇女们把它用红包袱裹起来,一手提着囫囵礼馍,一手拉着小孩,来往于乡间小路,互赠于亲戚乡里之间,传递着浓厚的乡里乡情。

枣馍

枣馍是一种面食在河南、山西一带的民间流传广泛。一般是在过年时制作,用来祭奠祖先或作为外婆赠送外孙的礼物也是出嫁的女儿回娘家拜年时的必备礼品,因此家乡又有把女儿称为大馍的说法。枣馍种类各异,通常有枣花、枣山、枣卷、枣圆等,但最常见的还是枣山和枣花两种。枣花馍的做法是:将发酵的麦面擀成圆片,用刀从中间切开,把切开的两个半圆相对,用筷子从中间一夹,一朵四瓣面花就出来了。然后在每个瓣上插上红枣,就成了一个精致的枣花馍。如果把枣花馍挤成山形,人们就称它为枣山腊月三十这天,年前的准备都已就绪,人们请出神像和祖宗牌位,把枣山年馍和其他供品恭恭敬敬摆上供桌。供品的数量和品种没有严格规定,但枣山年馍却不能缺少。枣山年馍要一直供到农历二月初二。听老人讲,这习俗源于先祖明朝时从遥远的山西洪洞县搬迁到这里,为纪念家人,每年年首岁尾,就在宗庙里以此祭奠祖宗,一直流传至今。枣山年馍除了祭祖之外,还可以当作节日礼品,它和枣花馍一样,都是外祖母给外孙准备的特殊礼物。农历正月初二,是民间传统的拜节,凡出嫁的闺女都要带上儿女回娘家探望老人。在娘家,母女共叙离别之情,尽情享受天伦之乐。返回的时候,外祖母要送给外孙一个枣山馍,送给外孙女一个枣花馍,这叫抱枣花。此低一是表达了外祖母的愿望,希望外孙家快快富裕起来。二是孩子母亲希望孩子抱了娘家的枣馍后,会像枣山枣花一样健壮美丽。

烟消云散(2014-12-10)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