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铸剑第一人”拜访记

家乡区县: 浙江省永嘉县

前不久,桥头镇中心小学副校长陈绍扬与友人驱车前往龙泉市,问陶论剑之外,还特地拜访了祖籍永嘉桥头的中国铸剑第一人陈阿金。
龙泉神工,名不虚传
陈阿金在龙泉绝对是一个响当当的人物,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中国铸剑第一人,浙江省人大代表,名声如雷贯耳。自1983年创办“陈金剑铺”以来,他研制的精品在许多国内展赛中屡屡获奖,1993年“百寿重剑”获全国首届武术器材鉴定评审会一等奖。2001年创作的“三角纹尚方断马剑”获首届浙江省工艺美术精品政府奖。许多宝剑被中外国家领导、名人、名家所收藏。原国防部长张爱萍将军亲自题字“龙泉神工”。2002年他铸造“百寿百福剑”,分别献给乌克兰现任总统库奇马和前总统克拉夫丘克。2003年5月他设计、制作的全银镶包“百寿百福剑”,国家主席胡锦涛作为出访俄罗斯赠送普京总统的特殊礼物。而这样一位大师级别的人物则未曾露面于家乡报纸,家乡人对其知之甚少。
身为国家级铸剑大师的陈阿金每天都十分忙碌,记者几次电话采访他,那头只传来几声清脆的打铁声,总是没说几句,就匆匆挂了。对于陈阿金的采访,记者唯有透过联系了去探访的陈绍扬副校长和其表弟周成泽了解。
偶遇乡音,一留再留
有幸见到陈阿金的陈绍扬,对于龙泉之行颇有感触,详细地向记者介绍了此次拜访。
陈阿金的店铺位于十字街口的四五间临街,店铺气魄雄伟,古色古香的设计,让人感觉到古代佩剑英雄的豪迈气概。一进店铺,中国当代草书大家马世晓题写的斋号和对联大气磅礴,震撼人心。喜爱书法的陈绍扬和其友益华,本是来看宝剑的两人,却被这内容和书法双绝的名家作品所吸引,一个箭步冲上前去,面对马老作品啧啧称奇,物我两忘。也许是店铺的书香气太浓,也许是会客室内文房四宝一应俱全,拜访的两人均没能按耐住写书法的冲动,在会客室的写字台上笔走龙蛇。
当时,时逢午休时间,陈绍扬一行不忍心打扰铸剑大师的休息,则在下午三点钟后,重返阿金剑铺。“见到我们来,助手通知大师,顷刻间,一位中等身材的男子笑脸相迎,用地道的永嘉菇溪乡音亲切与我们交谈,并邀请就座品茶。大师的态度是那么平易近人,言语是那么朴实无华,让原本略显紧张的气氛顿时放松。”陈绍扬说,“看到我这一行老乡,大师的话匣子一下子打开了,谈话之间毫无保留地将自己利用平生心血所总结出来的铸剑经验介绍给我们。由于大师的时间宝贵,我们不忍打扰他的太多时间,好几次提出告辞之意,但是大师一个劲地挽留我们,说是老乡来了,很是开心,芳香沁心的高档名茶,换了一壶又一壶。”
少小离家,十年磨剑
据龙泉当地媒体报道,陈阿金在13岁时就开始在龙泉西街打铁铺拜原金字号剑铺铸剑师张阿大为师。记者询问何时离开家乡,他回答,很小很小的时候就离开了,记忆有些模糊了。
记者从其表弟周成泽处了解到,陈阿金其实是在龙泉出生的,因为当时他父亲在龙泉开旅馆经营生活,所以长期住在龙泉。直到陈阿金8、9岁时,陈阿金父亲因为违规使用粮票,遭受了20多年的牢狱之灾,而母亲就此改嫁,远走他乡。之后,陈阿金由舅舅代为照顾,抚养至13岁,他才又回到父亲的居住地,开始了自己的铸剑生涯。
龙泉这个地方因宝剑而名扬天下,那时候在龙泉打铁铺是随处可见。小小年纪的他为了填饱肚子做了打铁匠的学徒,在饥饿和孤独中顽强生存着,即便是在后来学有所成之后独自开打铁铺,也只有十几岁的年纪。
据陈阿金向当地媒体介绍,那时候龙泉宝剑合作社锻工月工资有36元,如果工作量超出还有超产奖。“我从小饿怕了,为了拿到那部分超产奖,披星戴月玩命地工作,不仅产量高,而且质量好,所有产品都是免检的。因此,我一个月就拿了444元工资。在当时,这么多钱不仅超过了车间主任,甚至比厂长的工资都要高出很多。”说起这些陈阿金自己也直摇头,“现在想来太拼命了。”
不久,陈阿金就放弃了这份在宝剑合作社的高收入,每年上缴4000元,一个人办起了剑铺。没有约束,自由创作,开始为自己铸剑大师的理想而奋斗。
从那时的单干,到现在的闻名于世,陈阿金只用两个字来形容——质量。“我从宝剑合作社出来以后,社里的人陆陆续续也出来单干,但从现在看来,还在做剑的已经很少,能做出名气的则更少,我能坚持并发展起来,就是因为注重产品质量。每把剑,都是上乘之作。”陈阿金对此很自豪,因为他的剑从最初的质量,到后来的创新,再到现在成为中国外交的礼物,都是因为注重质量。
功成名就,望落叶归根
一把好剑,千金难求;一名好的铸剑大师,更是“无价之宝”。铸剑几十年,陈阿金赠出去的宝剑无数,所获得的回赠也无数。
陈绍扬一行拜访,在店铺内看到了名家墨宝多为回赠。同时,铸剑的辛苦,也是常人难以承受的。在铸剑工场,他们看到了令其感动一幕,作为国家级艺术大师的独生儿子,被安排在作坊中最艰苦的地方做苦力。每到夏日,在高温旁边的火炉作业,忍受着任何常人难以体验的生活。陈阿金则常对旁人讲,对任何人他都可以说自己的铸剑流程及窍门在哪里,但是真正能成就铸剑这门事业的,是对铸剑肯付出,愿意吃苦耐劳的人。
据当地媒体称,早在几年前,陈阿金就放下了门户之见,在业内放出风声:只要愿意学剑的中国人都可以跟他学剑。尽管如此,阿金还是没有找到一名真正能传承衣钵之人,即使是他的儿子,也没有得到真传。
表弟周成泽表示,在铸剑人才济济的龙泉,陈阿金之所以有如今这样的成绩,主要是靠着他异于常人的毅力外,还因为他多年对宝剑的研究和执着。为了让自己的技术精益求精,陈阿金除了跟随自己师傅学艺之外,还时常会到其他师傅那里偷师学艺,是一个集大家之长者。而武术中常言的十八般兵器,如今没人能像陈阿金那样,样样都会。
目前,现在名满天下的陈阿金,每年都要接到国家给予的铸剑订单,特别的忙碌,但每年都会回家乡几次,到桥头表弟家住上几日。“他时常回来的,每年过年、清明都会来几次,有时候闲下来了,也会往家乡跑。”表弟周成泽告诉记者,“陈阿金曾说自己待年龄大了,就会回家乡,在永嘉或者温州市区买栋房子,养老,落叶归根。”而在此之前,陈阿金向同乡人陈绍扬吐露回乡创立中国宝剑博物馆,反哺永嘉的养育之恩,更是令人动容。

程远(2014-12-10)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