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章,明代有书记载为“古无押字,以印章为官职信令。”又或是鲁迅书言“寄书要挂号,收信人须用印章”。可见,印章直至现代,仍然通行于现世,是一种身份的象征。如今,日韩仍旧保留印章文化,而在中国,印章文化只存在于文人雅士中。
永嘉人方子,原名麻献明,擅长篆刻,在永嘉乃至中国文艺圈内,小有名气,却不为他人所识。一些认识方子的人,常常找方子刻章。但对于一些只是附庸风雅,并不真正需要印章的人,他大多不愿为其刻章。
在拜访方子时,记者就看到书房桌上,还放在盒子里的五六十个印章石。方子告诉记者,这些都是去年遗留下来的,因没什么灵感,所以就一直放着了。方子生活非常的随性,在答应记者采访时,就希望采访能推到早上十点以后,这样能睡懒觉。
可在印章的追求上,虽然方子一直强调自己只是玩,但那执着劲却让人佩服。方子告诉记者,他第一次见到印章,是在初中的时候。当时爷爷得了一块印章。好奇的方子看了十分喜欢,硬是把原来的刻章字给磨掉,自己动手刻章,却以失败告终。但至那一次后,方子就开始学习专研刻章。为了能求到关于刻章的工具书,方子更是写信给该书的作者,希望他能够寄书到永嘉。1994年职高毕业后,求学于中国美院;2008年又去北京艺术学院求学,学习两年,这条路一直坚持了二十年有余。在求学期间,方子的作品鸟形图,被当代著名篆刻家陈国斌赏识,现今两人关系甚密,经常交换作品。
方子说,刻章这门艺术,如果你不一心专研,学习相应的文化知识,看人文书籍,那么就会缺少艺术审美的话,你就只是一个工匠,而非艺术家。所以方子非常重视培养自己的人文修养,在方子的书房内,上千册关于篆刻的工具书,及书法、绘画,文学书籍。而在这其中,方子藏有许多关于印章第一印刷出版的珍贵书籍,《安持精舍印最》、《篆刻字典》等。“印有印章图的工具书,第一次出版和再次出版的书籍,其实是有很大的差距。两本书的印章图的一笔一划的间隔空隙都有所不同,直接影响印章图的效果。”方子说。而当年方子可能是一两百元买来的书籍,到了现在有些估摸已经升值上千元,十分珍贵。
方子在接受采访时,一再表示自己并非收藏家,家中所藏的书籍只是收集罢了,自己查资料等用书罢了;而在一层层的抽屉里,方子从各处收到的刻章玉石、象牙等石头也是为了自己练习刻章用,“只是玩玩罢了”。方子说:“即使日后子孙长大,不玩篆刻,把家中的书籍三毛钱当废纸卖了,他也不会多说一句话。这些书我都已经拥有过了,并不计较后人会如何处理自己所珍视的书。”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