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二:姑苏水上
一行散客约二十余人,乘大巴过石桥,到渡口上游艇。进入了苏州城内的水道。由于苏州人枕水而居,现代文明也使原本清洁的水面受到了污染。游艇在水中航行,水面却不能泛起洁白的浪花。虽然导游竭尽赞美之词,我们也不能得到内心的愉悦和清凉。但我还是有了收获,那两岸的一排排黑瓦白墙,和架设在水面的一道道古朴的小桥,让我一颗对这座古城猎奇探幽的心灵得到了些许安慰。
中午,在一家宾馆落座,应邀和几位来自杭州的散客聚餐。一碟煮鱼,一碟阿婆菜,一碟家常豆腐,一碗(其实是半碗)西红柿蛋汤。菜很简单,价格却不菲。就这碗蛋汤来说,西红柿三两片,鸡蛋基本看不见,也就剩下汤了,竟然二十五元。
之三:唐寅园
到苏州,去拜祭唐寅墓也是我的计划。但是游唐寅园时,导游却没有提及唐寅墓,以为不在园内,打算另行拜祭。
唐寅,字伯虎,号六如居士,桃花庵主。苏州吴县人。明代著名书画家,文学家。自称“江南第一风流才子”。16岁秀才第一名,轰动苏州城,29岁应天(南京)乡试第一名 解元,赴京会试,因考场舞弊案受牵连。便无意官场,游历山水。19岁娶妻徐氏,几年后徐氏亡,又娶一女,因唐伯虎会试受舞弊案牵连而离去。进入唐寅园里,便看到一彩绘雕塑女子,人称“走眼夫人”,我想便是此女。后又娶沈氏,或名九娘。于徐氏有一子,徐氏亡,子夭折。于沈氏有一女,嫁于好友王宠之子。
唐寅淡泊名利,自由不拘,靠买画为生, 并以诗明志:“不炼金丹不坐禅,不为商贾不耕田。闲来写幅丹青卖,不使人间造孽钱。”酷爱桃花,于城北桃花坞建桃花庵。自号“桃花庵主”,并作《桃花庵歌》流传于世。晚年多病,生活艰苦。靠朋友接济为生。明嘉靖二年秋病故。终年54岁。临终时写绝命诗一首:“生在阳间有散场,死归地府又何妨。阳间地府俱相似,只当漂流在异乡。”表现了他渴望留在人间但又愤世嫉俗的复杂心情。
游唐寅园,想到唐寅一生坎坷,心情并不能快乐。购折扇一把。上有《桃花庵歌》。权作纪念。
于次日下午,游寒山寺和枫桥后,再寻唐寅墓拜祭,却被车子又拉到唐寅园。一打听,方知墓在园内,问门卫,说为了避讳,导游一般不介绍墓地。知道我折腾一圈只为唐寅墓。便让我进入。
见唐寅园北面有一亭,亭旁有一圆形大土堆,四周以砖石砌之。墓前一碑,上书:明唐解元之墓。围着墓地走了一圈。坐于墓旁良久不去。见有两位女子欲抱着石碑留影。我想这不太好,但又理解她们对唐伯虎的喜爱。便叫她们和我一样,也只拍照了唐寅墓。
临别时作诗一首:“此地黄土最有幸,三尺之下才子眠。千年一梦勿忘醒,江南风月等你吟。”(《悼唐寅》见于《苏州古韵》)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