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以成吉思汗祭祀为例来说明:对成吉思汗的祭祀起源于13世纪,至今已有近800年历史。公元1227年,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在征讨西夏时溘然长逝,相传他身边的人取下一把骆驼额头上的绒毛,吸收成吉思汗最后一口气,放进银制灵枢安放在白色宫帐里进行供奉。这些祭祀宫帐逐渐发展演变,到了成吉思汗之孙、元世祖忽必烈时,有了个专门的名字,叫“八白宫”。守护“八白宫”和负责祭祀的,是“担负神圣使命者”——达尔扈特部族。从部族诞生之日起,达尔扈特人就不耕不种,不狩不猎,不纳税,不服役,也不当官。他们毕生吟诵祭文,世代守护和祭祀“八白宫”,父死子继,矢志不渝。到清末,达尔扈特人的生活日益艰难,蒙古王爷把大片的成陵禁地卖掉,一些达尔扈特人只得忍痛离开伊金霍洛。但不管走多远,日子多苦,每逢大祭,他们都会赶回来。即使在抗日战争时期,成陵因战火而西迁甘肃、青海,达尔扈特人的奉银也照交不误。13世纪形成的古老的祭祀文化经过达尔扈特守灵人几百年相传,完整地保留至今,由此可见,成吉思汗祭祀文化的传承靠的就是近800年来达尔扈特人的超凡忠诚。文化生态保护区的理念显然不适用于该项文化内容。 笔者认为,应在逐项甄别的基础上,明确适用于文化生态保护的项目来设定文化生态保护区。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