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君墓在呼和浩特市南郊、大黑河之滨。这一带地势平坦,墓身巍然矗 立,远望墓表黛色濛濛“若泼浓墨”,因而昭君墓又有“青冢”一名。“青 冢拥黛”曾被誉为呼和浩特八景之一。 墓南向,高约 33 米,全部由人工夯筑而成。顶部甚平,呈台体状,上建 琉璃瓦凉亭。墓前的两层平台之间有阶梯连接。第一层正中立巨大石碑一通, 碑上用蒙、汉文铭刻着董必武同志游览昭君墓时的题词:“昭君自有千秋在, 胡汉和亲识见高,词客各摅胸臆懑,舞文弄墨总徒劳。”墓的两侧建有历史 文物陈列室,分别陈列着呼和浩特地区的历史文物和有关昭君的文物,如“汉 明妃之墓”、“昭君青冢”、“汉明妃冢”、“塞外流芳”、“嬬夫愧色” 等碑刻和颂扬昭君的诗文。第二层筑有六角凉亭,顺凉亭的阶梯可登至墓巅。 墓园内,松柏苍翠,杨柳参天,百花繁茂。 据汉书记载,王昭君名嫱,晋代因避讳司马昭的“昭”字,改称“明妃” 或“明君”。王昭君是西汉南郡秭归人(今湖北省兴山县),元帝初(公元 前 48 年—33 年)入宫为待诏。竟宁元年(公元前 33 年),匈奴呼韩邪单于 向元帝提出“愿婿汉氏以自亲”的要求;昭君毅然自请成行,遂同呼韩邪单 于成亲,宁胡阏氏。此次和亲,对当时汉、匈和平友好关系的巩固和发展起 了积极作用。呼韩邪单于曾主动提出要为汉朝保卫边塞;汉朝也在这一年将 年号改为竟宁。汉、匈和好,对汉、匈等各族人民带来了安宁;匈奴也从此 “人民炽盛,牛马布野”。因之,昭君一向都受到人们的尊敬。出土的汉代 “单于和亲”铭砖瓦,反映了当时人们对汉、匈之间这一壮举的广泛赞颂。 据说,在内蒙古有好几处传说中的昭君墓。很明显,这些昭君墓的出现,正 是说明了人们对昭君的敬意和怀念,大家都希望将昭君的名字与自己的家乡 联系在一起。 在好几处传说的昭君墓中,以呼和浩特的昭君墓最为知名。自唐代以来, 历代都有关于它的记载。 早在盛唐时,诗人李白、杜甫等在歌颂昭君的诗篇里,已将“青冢”当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