准格尔庙会风俗

家乡区县: 内蒙古准格尔旗

每年都有几次固定的庙会。庙会期间, 喇嘛除在经堂敲击法器诵经外,有些台庙还要举办“跳布战”(蒙语称切木; 俗语你跳查玛、跳神、跳鬼)。“跳布战”有大小之分。大型“跳布战”共 28 套,内有伊克培克木(骷髅)、伊克阿吉勒(印度神,解释为舞神)、扎 木苏荣(天将)、切布更(又称包格,意即鹿神)、尤勒(土地神)、查干 乌贡(老寿星)、玛亥(水牛)、钢嘎拉(白蝴蝶神)、哈兴哈(欢乐神) 等,先后出场达 40 多次。而小型“跳布战”仅有 7 至 8 套,最多至 10 套左 右,出场者 10 到 20 人。   大小“跳布战”,跳时饰各种奇异形状的服装面具,有菩萨、罗汉;有 弥勒、沙弥;有披头散发、佝偻如老人者;有独角黑面、踊跃如魑魅者;还 有牛头马面者;衰迈老怪、行动摇曳觅捕小妖者;也有骷髅惨白、眼眶洞然、 持鞭巡逻者。光怪陆离,不一而足。 演跳时,扮演者默诵藏文口诀作为快、慢之节拍。热烈之际,只 见那牛神与鹿神多次出场表演,在鼓号声中一次比一次跳得狂烈。 高潮之处,时而仰天发指,时而举扬圣体。最后,所有参加表演的“神” 全部出动绕个圆场结束。 土默特左旗白只户村的银安庙,这里跳的是“伊克塔克木”。表 演者两人,其演出大意是:两个骷髅奉命到人间缉拿妖魔,几经周折。 表演者头戴骷髅面具,身穿白衣,脚穿高腰靴,手持“抹得”(一尺左右长 的彩棍)在鼓号声中蹦跳出场。其基本动作有看抹得、看 月亮、对望、向北看等,每一套动作都有固定的节奏。最后众“神”将 一个用面团捏就的、浑身涂抹得五颜六色的“恶鬼”抬至庙门口,由一 “天魔”(或称天神)手持木剑把它砍为碎块,表示驱逐邪恶之意,喇嘛庙 会即告结束。 每年的喇嘛庙会,附近的蒙民都要来观赏。远道来敬香拜佛赶 会的,台上都给招待茶点和饭食,香客们则要给台上布施。土默特地区 这种赶庙会的习俗,后来日渐少见了。 (五)“诵经会”   蒙民除了上庙赶会,敬神拜佛以外,每年还要在家举办春秋两季的“平 安经会”。这种“诵经会”规模有大有小,根据主家的经济情况而定。一般 的蒙民户,每年在春秋两季最少要请喇嘛念经两次。经会的大小,以所请嘛 嘛人数和举办经会的天数为别。喇嘛五至八人,念经三至五天的为“大经会”; 喇嘛一二人,念经一天的为“小经会”。不论大小经会,主家都要用上等的 饮食款待喇嘛和宾客,并给喇嘛优厚的念经费。   “诵经会”的最后一天,全家人不论男女老少,都要排坐在经堂地上, 手持旗幡或供神食品。每听到喇嘛的法器一响,大家就同声高呼:“呼赖! 呼赖!”连续数次,意思是祝贺吉祥。经会末了,喇嘛还要把一个用莜面捏 败的三棱形状的“伯令”(蒙语译音,是凶神恶煞之意)抬出野外,投入火 中烧掉,算是把“鬼”送走了,主家就能平安顺利了。这种习惯一直延续到    近代。

LJ1123(2014-12-10)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