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敖包”的风俗活动由来已久。“敖包”是疆域地 界的一种标志,有的利用突出地面的自然物,有的则是人工筑起的土包、石 包、柴包等。 在每年夏季或秋季的固定祭日,“敖包”附近的蒙族居民,不约而同地 带上祭品(包括熟羊肉、牛奶、白酒、油饼等),从四面八方骑马或徒步而 来。他们把所祭食品摆在敖包前,人们一起跪下,虔诚地静默祝愿:“民族 兴盛,疆城安定,人畜两旺,永保太平。”祭毕,大家环坐敖包前,共同分 食祭品。有的还边喝酒边唱歌,谈笑娱乐。 (七)高灯节 高灯节也是土默特蒙古族的主要节日。每年阴历十月二十五日,是黄教 始祖宗喀巴的诞辰日,台庙和蒙民各户都要备置灯具。这天晚上,人们在自 家院中放一张高桌,高桌上放一座用黄米糕做成的方形大盘灯,周围列放用 糕捏成的小灯 100 个。家人各执香火,一起燃灯。当糕灯全部点亮后,由老 者带头,口诵“玛尼经”(即阿弥陀佛),并带领全家人环绕糕灯桌转三周, 再向糕灯叩头礼拜。仪式完成后并不散场,特别是儿童少年,多在糕灯光下 互相追逐嘻戏,等糕灯油尽、自行熄灭才散场。有的人家还把糕灯揉在一起, 炸成油糕让家人分食,取吉祥之意。 (八)蒙人的鼻烟壶 过去,土默特地区的蒙古族同其他地方的蒙古族一样,身边都有一个鼻 烟壶。这个小瓶儿是很讲究的,虽不过一寸上下大小,但瓶的质料不是玛瑙 的,便是玉石的;瓶塞不是犀角的,便是陈香木的;瓶上雕刻的花样、描的 颜色也很讲究。瓶内装着香料、卫生药品之类。人们见面谈话时,都要彼此 嗅嗅对方的鼻烟壶,比较鼻烟壶的样式、颜色和雕刻,并以优胜为荣。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